繁体版 | 简体版 | 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Home> 美国娱乐> 名导名编> 知名编剧> > 正文
彼得谢弗简介
时间:2013-05-08 11:01 来源:美国资讯网
字号:【

彼得•谢弗


    彼得•谢弗(Sir. Peter Shaffer, 1926-),是二战后英国当代著名的剧作家。他的舞台作品有深刻的主题思想意蕴,同时戏剧情境设置巧妙,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矛盾冲突。他借助于戏剧假定性,突破了舞台的时空局限,能够轻松自如地处理许多难以表现的情节、场面。同时其作品将难以直接呈现的内容自由地诉诸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从而产生了如临其境的剧场感。代表作品有《上帝的宠儿》、《恋马狂》、《皇家猎日》等。
    作者生平
    1926年,彼得•谢弗(Sir. Peter Shaffer)生于英国利物浦一个犹太家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应征入伍在一个煤矿劳动。从1947到1950年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攻读历史。随后五年,一直漂泊不定,频繁跳槽。他曾在纽约一家书店工作,因为他感觉自己缺乏那里所需要的进取心而离开;后转到纽约公共图书馆搞图书编目,他感到自己投进了一片极其单调的卡片目录的海洋;之后又到了伦敦一家音乐出版社的交响乐部,他又说他坐不了办公室,干不了那种枯燥乏味的工作;于是有人推荐他去一家乐器制造厂工作,他坚决地说不。至此,他完全认识到自己生来就不是块给人打工的材料。后来几年,他还分别担任过两家杂志的文学评论和音乐评论,相当于现在的自由撰稿人,这时候已经开始跟别人合作写起侦探小说来,这一训练对于他后来在戏剧创作中运用悬念来保持观众的兴趣帮了大忙。
他的这番经历明显地影响了他的戏剧创作,特别是他对音乐的爱好,在其重要剧作《五指练习曲》和《上帝的宠儿》中都有足够的体现。从1955到 1957年他开始尝试写作电视剧和广播剧,并获得播出机会,受到鼓舞,从而转向剧本创作。尤其是1958年他的第一个大型剧《五指练习曲》在喜剧剧院演出大获成功,就更加激励了他的戏剧创作热情。彼得•谢弗说这给了他急切所需要的写作信心,并解决了他的开支问题。从那之后,他成了一位剧作家,写了不少优秀的剧本,除了上面提到的两剧之外,其它还有《皇家猎日》、《黑色的喜剧》、《循规蹈矩的骗子》和《恋马狂》。
    作品影响
    他的剧作丰富多彩,内容严肃,思想深刻,又具有戏剧张力,既受普通观众的欢迎,又获批评家的好评,这样两面讨好的剧作家实在不多。但是,他在英国战后那一代剧作家中知名度并不高,因为他不处于戏剧潮流的中心。他甘于寂寞,始终埋头创作,在公共场合很少抛头露面,很少谈及自己的个人生活以及对某些热点问题的看法,在作品中也很少表明自己的政治观点,所以人们很难把他划派归类,他本人也反对这种总想通过结党纳派来表明自己极端立场的做法,他认为这是人类历史的最大悲剧性。看来他一贯坚守着这一艺术原则。因此在被人们称为战后英国戏剧“新浪潮”的五、六十年代,他没有成为像约翰•奥斯本、哈罗德•品特、爱德华•邦德和阿诺德•威斯克那样的弄潮儿。
彼得•谢弗说他很喜欢剧作家这一称号,因为它意味着要有技巧,对某种东西进行推敲,为它付出辛劳,使它达到完美。他也无愧于剧作家这一称号,在《上帝的宠儿》问世之前,他的七部戏就有五部被改编成电影,六部在国外演出过,他在世界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他的《马》剧1973年由美国国家剧院首演,1977年获得“托尼最佳剧本奖”。《上帝的宠儿》于1979年在伦敦首演,盛况空前,轰动一时。后来由此剧改编而成的电影《莫扎特传》也在 1984年获得八项奥斯卡奖,引起世界各国观众的巨大反响,看来剧作者几十年来好像有一种能弹拨到观众心弦的诀窍。
    主要作品
    《五指练习曲》(Five Finger Exercise,1958)
    《皇家猎日》(The Royal Hunt of the Sun, 1964)
    《黑色的戏剧》(Black Comedy, 1965)
    《循规蹈矩的骗子》(The White Liars, 1967)
    《恋马狂》(Equus, 1973)
    《上帝的宠儿》(Amadeus, 1979)


 

( 编辑:hank)
    美闻网---美国生活资讯门户
    版权申明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2012-2015美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