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 简体版 | 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Home> 美国娱乐> 名片大观> 奥奖全景> > 正文
与我同行Going My Way(1944)
时间:2013-05-15 14:26 来源:美国资讯网
字号:【
 
    《与我同行》是由利奥•麦凯里导演的一部喜剧电影,该片在当年大受欢迎,曾获奥斯卡最佳影片等七项金像奖,并同时成为年度最卖座电影冠军。1992年,好莱坞以本片为蓝本重拍成《修女也疯狂》 。
    剧情简介 
    本片在当年大受欢迎,曾获奥斯卡最佳影片等七项金像奖,并同时成为年度最卖座电影冠军。歌影双栖巨星宾•克罗斯拜扮演年轻的神父,奉命去接管一个经济状况不佳的教区。他利用自己的作曲才华,又以随和的作风训练街头的孩子成为唱诗班,巡回表演筹款,终于解决了教堂重建的基金问题。导演利奥•麦凯里首先利用老神父和年轻神父的性格对比来制造喜剧趣味,接着把圣诗用流行曲方式演唱,打破宗教电影的严肃面貌,也成功地表达了“教会创新”的主题,因此受到大众的欢迎,接着更拍了续集《圣玛莉钟声》 。1992年,好莱坞以本片为蓝本重拍成《修女也疯狂》 ,将主角由神父改为修女,并由白人改为黑人,由说学逗唱皆能的胡比•戈德堡主演,果然再度轰动,并且也拍了续集。
    精彩影评 
    以今天的标准来衡量,像《与我同行》这样的影片显然已经落伍了,但在当年,本片却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导演、原作故事、剧本、男主角、男配角、歌曲等七项大奖,而且在市场上大受观众欢迎,成为一九四四年十大卖座影片之首。
    为什么《与我同行》在半个世纪之前能够获得叫好叫座的反应呢?我们只要看一看琥碧戈德柏主演的《修女也疯狂》(SisterAct)在一九九二年以黑马姿态横扫影坛,就不难明白此片讨好之处。事实上,《修女也疯狂》的最大卖点--将圣诗以流行歌曲方式演唱--显然是沿袭自《与我同行》,只不过用修女圣诗班取代了儿童圣诗班,用三流夜总会歌手冒充的假修女取代了年轻活泼而且歌声一流的神父而已。一部模傲之作都能够受到那么大的欢迎,则在民风仍然纯朴的四十年代,充满商业创意的《与我同行》获得巨大成功当然是很正常的。 
    至于说本片在奥斯卡的角逐中大获全胜,则可归因于同届的对手不强。同获最佳影片奖提名的《煤气灯下》 (GasLight)、《自君别后》(SinceYouWentAway)、《威尔逊总统传》(Wilson)、 《双重保险》 (DoubleIndemnity)则属侦探片而吃了暗亏,均非一流作品,遂使具有创新宗教形象的轻喜剧《与我同行》脱颖而出。很多重要的编导演从军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好莱坞电影的创作水平,显然也是一个不能忽略的原因。
    回头看影片本身,它是描述宗教上新旧交替的主题。主要场景是已有四十六年历史的圣多明尼教堂,负责这个教堂的老神父基思(巴里费兹杰罗饰)已任职四十五年,其思想行为模式已随着年龄而老化,跟不上时代的脚步,甚至教堂本身也因还不出贷款而面临危机。年轻的欧曼尼神父(平克劳斯贝饰)奉主教之名派遣来接替这个教区,但欧曼尼为顾全基思神父的面子而不说明真相,自愿以助理之名辅助基思。欧曼尼的随和新作风(尤其让街头的孩子进教堂组成唱诗班)不为基思所喜,甚至跑去找主教要求将欧曼尼换掉。当基思知道该被换掉的人是自己时,心里觉得很不是滋味,甚至演出了一场离家出走的闹剧。后来欧曼尼技巧地改变了基思的想法(例如让基思不但接受了他原先十分讨厌的高尔夫球,还打得津津有味),也利用他的作曲才华和唱诗班的巡回表演筹募到教堂重建的基金。当问题解决之后,欧曼尼接受主教的任命到另一个发生问题的教区「行侠仗义」去了。
    本片的故事戏剧性不浓,编导主要利用欧曼尼和基思神父的性格对比来制造冲突和趣味性,让一些生活化的细节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编导李奥麦加莱以喜剧小品手法来处理全片的节奏,大部分时间均以独立短场的演出和快速淡出的过场来连贯剧情,虽不失轻快流畅,却欠缺一气呵成的剧力。
    由于男主角平克劳斯贝本身也是著名歌星,因此本片刻意安排了不少场面让他发挥所长。其中最具效果的一段是让他训练街头孩童成为圣诗合唱团,并用这个合唱团优美的和音来陪衬他自己以及大都会剧院的歌剧女星珍妮演唱了多首轻快而动听的插曲和主题曲,打破了宗教音乐一定是严肃沉闷的刻板印象,也配合了「教会创新」的主题。剧本对欧曼尼神父的个性塑造得相当生动活泼,平克劳斯贝也演得投入,使这个角色显得十分讨好。巴里费兹杰罗演出顽固保守小心眼的基思神父也突出耀目,故两人分获最佳男主角与男配角金像奖。
    虽然本片对塑造角色方面颇有成绩,但安排情节却出现了漏洞。譬如基思神父当初一再询问欧曼尼神父为什么要当神父,他在解释时却两度遭到打断,其后便不了了之,让观众自始至终没有得到答案。又如欧曼尼在剧院门口偶遇旧情人珍妮,接着便拍摄两人很热络地进入剧院,并在后台的化妆室内长篇大论地交代珍妮收不到欧曼尼最后一封信的往事,交代手法颇为一厢情愿,完全回避了这两个角色在长久误会之下久别重逢时始知悉真相的复杂微妙心理变化,使本片只有停留在刻意乐天的浮面层次,无法给予观众更深刻的感动。
 
( 编辑:hank)
    美闻网---美国生活资讯门户
    版权申明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2012-2015美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