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 简体版 | 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Home> 美国娱乐> 名片大观> 奥奖全景> > 正文
青山翠谷How Green Was My Valley(1941)
时间:2013-05-15 14:49 来源:美国资讯网
字号:【
 
    影片简介
    约翰•福特导演的这部社会伦理片,改编自英国小说家李察•勒埃林的畅销小说《青山翠谷》。
    透过一个矿工家庭摩根家小儿子休的观点,追忆十九世纪末威尔斯朗达峰矿区的生活点滴。影片由男主角休收拾行理准备离开故乡开始,透过他的旁白和摄影机的移动将时光带回数年前,家庭中发生的种种不幸及家破人亡的过程。对角色个性和伦理亲情刻划得生动感人,并藉着具体而微的生活细节真实地反映出时代的风貌和环境转变。导演在悲剧气息浓厚的情节中,仍设法营造出一些喜趣效果,让观众得到情绪上的平衡,也形成了一种生活化和抒情化的艺术风格。 
    片对威尔斯的童年生活寄予无限怀念,以一名少年的角度来诉说一个十分团结的威尔斯矿工家庭的经历。这个家庭有一个严历的爸爸,一个温柔的妈妈和六个儿子,其中五名年长的均为煤炭矿工,而由罗迪麦道威尔饰演的幼子,则是个十分聪明的孩子,整家人都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影片以浓厚的人情味,质朴而深沉的风格和生动感人的情节,让我们目睹了这普通的矿工之家的悲欢离合,生离死别。
 

 
    精彩影评
    How green was my valley这样的感叹句带着自豪,显然是田园牧歌时代之标识。可片中的翠谷只是偶尔闪现,更多 是灰头土脸的煤矿,成群结队的矿工们唱着歌上班下班。青山翠谷尽管在工业化进程中早已被埋汰了,却依旧是搁置乡愁的好匣子。的确,约翰•福特的这部非西部片的动人之处并不在于其所表达的繁复内容,而是渗透始终的怀乡情调。  
    影片讲述了英国威尔士煤矿区一户九口之家的生活,在两个小时内,导演试图表达很多:工业文明对田园生活的摧毁,工人阶级内激进派与保守派的论争,教堂的角色与意义,信仰的可能——这么多主题若不加以精心串联几乎要使影片失败,而串联之线就是小儿子休的“乡愁”,乡愁的表达藉由孩童的视角浓缩于个人记忆之内了。赫尔德曾将“乡愁”称作人类灵魂中最高尚的痛苦,要体验这痛苦首先要离乡。于是影片开头就传来了休沧桑的画外音:他已经五十岁了,却不得不离开翠谷,所以满怀深情地缅怀起了逝去时光。
    过去的家庭生活中,父亲是核心人物,他代表了约翰•福特片中的一贯的硬汉形象,坚毅,责任感强,重秩序;母亲虔敬而勤劳;五个哥哥们均已成年,都是沉默寡言的矿工;美丽而感情丰富的姐姐;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休自然得到了最多的宠爱。——这是一个地道的无产阶级家庭,但父亲的立场却令哥哥们愤懑:信奉基督的父亲反对罢工以及一切与“社会主义”有关的东西。煤矿区的待遇越来越差,哥哥们不能忍受妥协,一个接一个离开,姐姐嫁给了资本家却一点也不幸福,只是无望地爱着教区牧师。家人们的故事通过休的视角一一传达,那是休努力去理解却尚未进入的成人世界,休童真的眼睛过滤了不幸与矛盾,只留下哀婉但温馨的色调。
    回忆在父亲遇难时却嘎然而止了。从父亲去世直到休五十岁离开翠谷是一片记忆的空白,休对这段漫长的生活只字未提。父亲去世了,休的长兄已在一次事故中遇难,其余四位哥哥也先后到美国讨生活去了。从此,休稚嫩的肩膀要承担家庭的辛酸:悲伤的母亲,守寡的大嫂,因离婚而被流言中伤的姐姐……尚未成年的休要应付这一切,接踵而至的艰辛不再能映现在“青山翠谷”的美好记忆中,父亲的死亡实际也宣告了休天真时代的终结。
    回忆幼年经历的一切,宛若天堂,即便不是自欺欺人,也是记忆的选择与遗忘。而这珍贵的记忆之所以诞生,皆因于注定的离开。若不遭遇这种离愁,休又怎知他抛下了什么,带走了什么。凄怆的离乡之前,休还有一次可以体面离开的机会:当休以优异的成绩中学毕业后,家人希望他继续求学。可休的选择让父亲失望又欣慰:他要做一名和父兄一样的矿工。休宁愿下煤矿,也不愿离开家乡,他把离开视为一种背叛,他钦羡父兄们为之奋斗的一切。他穿透了时间,决绝地抛掷了未来的虚妄伤感,只要此刻的汗水烙在脚下的土地上。——青春期倔强与自尊凭父亲信奉的价值得到了巩固和认同。
    少不更事的休推迟了乡愁,已入暮年的他却不得不再次与之相遇。离去时,他要携带一段以父亲死亡为界限的美好记忆,还要带上母亲上教堂时常佩戴的围巾。休曾经以为守住了翠谷就能守住心灵的安宁,可他错了,当亲人们一个个离去,翠谷一点点被煤矿吞噬,他不得不离开。五十年,他已呆得够久,但知天命之年的离乡,何尝不是一种残酷?不过对休而言,翠谷不是一个地点,而是一段过往,一种情绪。青山翠谷,若不屹立在心里,就别妄想在别处得到。
 
( 编辑:hank)
    美闻网---美国生活资讯门户
    版权申明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2012-2015美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