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 简体版 | 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Home> 移民美国> 移民论坛> 华人移民史> > 正文
从新移民和新华人移民聚居区看美国华人移民社区的变迁
时间:2013-12-19 15:31 来源:美国资讯网
字号:【

 
    美国最早的华人移民社区──唐人街(Chinatown),出现于 19 世纪末,它是美国历史上西海岸反华运动和 1882 年联邦政府排华法案直接产生的结果。在随后的发展中,唐人街逐渐形成了它鲜明的族裔文化和经济特色,赢得了早期华人移民的认同,成为美国最具特色的族裔聚居区之一。在过去的 30 多年间,伴随着华裔人口的迅速增长以及新移民人数的不断增加,美国华人移民社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传统的东西海岸华人聚居的城市及其郊区和在许多过去华人不曾涉足的其它城市中涌现出的与传统的唐人街有着质的差别的新华人移民聚居区。华人移民美国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 40 年代末。在早期到达美国的华人,主要来自广东四邑地区及其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农村,大多是应美国西部的大开发和修铁路而被招募来的劳工或苦力。1851 年至 1870 年期间,华人劳工几乎全部集中在加州,84%在矿山劳作。这些早期来美国的华工本不打算在美国扎根,他们的理想在于淘金发财然后衣锦还乡。可是当矿业衰退和铁路修成后,他们很快发现自己成了被歧视和排斥的对象。尤其在 19 世纪 70 年代间,华工受到当地白人劳工强烈反华情绪的骚扰和白人工会的极力排斥,被认为是与白人抢饭碗的“黄祸”,在“中国佬滚回去”的口号下,加州劳工党推动美国国会于 1882 年通过了排华法案,后于 1892 年又将该法案无期地延续并扩及到所有亚裔移民。在排华法的制约和美国社会不予接纳的情况下,华人移民只能把自己圈在一个与外界隔离的小区域内,部分华人为了逃避在加州可能遭受的迫害,逃到了美国的东北部海岸城市,这就形成了早期美国东西海岸城市的唐人街,著名的旧金山和纽约的唐人街可谓美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和影响最深远的华人移民社区。相比之下,洛杉矶、芝加哥、波士顿以及其它一些大城市的唐人街规模小得多,但其历史和对华人移民的影响并不亚于旧金山和纽约的唐人街。                 
    美国早期的唐人街有几个共同的特征。第一,来源地单一。华人移民主要是来自广东四邑地区及其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农民。由于这些早期移民存在的种种劣势和各种障碍,如不谐英文又识字不多、缺乏适合市场需要的熟练技术和经验、且对美国社会不了解等等,加上主流社会的种族歧视和排斥,他们根本不可能较快地打入美国主流社会和经济,而只能聚居在唐人街、依赖唐人街的族裔经济生存,进而站稳脚跟,从长计议。第二,社区结构封闭。社区结构的核心是由传统的、封建家庭式的和成员相互重合的三大类社区组织(宗亲会、同乡会和商会)。社区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不仅直接满足那些只身赴美的男性华工在社会、文化和经济方面的各种需2要,以巩固族裔团结互助,还对社区事务,特别对社区经济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例如,宗族组织的规模小到 20 大至 100 人、甚至到几百至上千人,这些组织通常是家庭式的、有专门场地供成员食宿、生意、就业、娱乐等服务。后来产生的中华公所不仅将宗族组织、乡土地域组织和商会组织置于统一领导之下,还不断利用各种组织关系、雇主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亲缘关系来强化其权力,对社区生活和商业活动进行有序的管理,规范社区事务和个人行为,对外则代表华人、为社区及其成员争取权利。第三,族裔单一。唐人街以华裔为主,盛行四邑方言及广东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在家族、宗族和乡亲关系中并受制于一个以血缘、亲缘、地缘和方言为基础的家庭式的关系网络,族裔内部凝聚力较强。可以说,唐人街的全部社会和商业活动都与圈子狭小的宗族网络或宗亲团体有关,都是在面对面交往的亲密社会关系环境中运作,所有有关商务、服务的经济活动以及开业、雇工的消息,都是透过面对面的交往方式传递的。第四,华裔经济规模小、行业结构单一,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餐饮业、零售业和洗衣业。               
    美国华人移民社区的转型始于二战期间排华法的撤销和战后,但根本性的变化则出现在 20 世纪 80 年代和 90 年代。华人移民社区转型的主要原因是移民法的改革以及由此引发的持续上涨的移民潮。美国政府于 1965 年通过移民改革法案,放宽移民入境政策,取消国家配额移民的限制,优先家庭团聚,同时开放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技能劳工的移民,此移民修正法于 1968 年实施。移民改革法案所引起的一个决策者意想不到的结果是大量亚洲和拉丁美洲移民的到来。华人移民先是大批地从台湾、香港、而后从大陆以及世界各地来到美国,这些新移民带来各来源地的人力和物质资源,大大地推动了华人移民社区的转型。据统计,从 1960 年至 2000年的四十年间,美国华裔人口整整翻了 10 番;1960 年美国华人不到 24 万人,2000 年达到了 280 多万人(包括近 50 万的华裔混血儿)。仅仅从 1961 年至 2000年这 40 年间就有将近一百三十万华人以永久居民身份从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三地移民美国。1965 年以后来美定居的华人移民(以下简称新移民)约有 80%以上是亲属移民,约 20%属于职业移民。             
    华人新移民较早期华人移民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首先,新移民的来源地多元化。早期移民几乎全来自广东的南部地区,而新华人移民不仅仅来自中国大陆各省市,而且还来自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或中南美洲的其它国家。以洛杉矶为例,在美国出生的华人人口占洛杉矶华人总人口的 23%,来自中国大陆的华人移民占27%,来自台湾的占 20%,来自香港的占 8%,其余的 22%来自世界各地。其次,新移民来自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大多数早期移民识字不多、文化水平低下,来美国前几乎没有受过教育,也没有相应的劳动技能和钱财积蓄,这些华工被迫从事低薪的工作、聚居住在环境较差的唐人街里。而新移民则相反,他们中的许多人来自都市的中产阶层、不仅带来了较宽裕的钱财积蓄,还拥有比美国人平均水平还要高的教育水准和专业技术。从全美国范围来看,华人移民所受教育的水平高于美国成年人口的平均水平。华人移民从事专业工作的劳动力人口比例也高于美国白人。此外,华人家庭平均年收入水平也高于同期全美家庭收入水平。再者,新移民在美国的居住模式一方面显示出集中化,即新移民继续集中在西部和东北部移民较为集中的都市地区。仅加州一个州就集中了超过 40%的华人移民,纽约州集中了 16%,夏威夷州集中了 6%。另一方面也显示出扩散化。新移民也开始散居到美国其它一些3在历史上华人很少涉足的州,如田纳西州、新泽西州、马萨诸塞州、华盛顿州、佛罗里达州、伊利诺伊州、宾夕法尼亚洲、马里兰州,这些州的华人人口都超过 10万人。在旧金山、纽约、洛杉矶、芝加哥和波士顿这些城市的唐人街,在传统上是华人移民的聚居区,如今仍然继续存在并接纳新移民,但这些传统的聚居区对于许多新移民来说不再是主要的落脚地。特别对于那些富裕的和拥有高技能的新移民,抵达美国后有意绕开市中心的唐人街而直接在城郊中产阶级的住宅区购房定居。到2000 年,洛杉矶仅有 2%的华人居住在唐人街内,同样,旧金山和纽约仅有 8%和14%的华人分别居住在各自的唐人街里。而大多数华人人口分散在郊区,包括新华人移民聚居区。如纽约市的法拉盛区(Flushing)和洛杉矶地区的蒙特利公园市(Monterey Park)就是其中的典型。     法拉盛位于纽约市皇后区北部的一个住宅区,它属于纽约市但又远离市中心曼哈顿的唐人街。在 20 世纪 70 年代,亚洲和拉丁美州洲的大批移民移入之前,法拉盛是一个典型的安逸、人口稀疏、位于都市边缘的白人住宅区。而华人和其它少数族裔是不被欢迎住在这一区域。法拉盛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仅有一家中国餐馆和一家洗衣房,华人和其它少数族裔的家庭寥寥无几。法拉盛是在 60 年代开始随美国郊区化和主流经济体制转型而衰退,白人人口急剧下降。直到现在 70 年代中期随大批移民,尤其是亚洲移民的到来才开始繁荣起来。有关数据显示,从1980 到 1990 年这十年间,法拉盛人口增长了 14%,是整个纽约市人口增长率的四倍,这一人口快速增长的现象一直持续到 20 世纪末期。              在近 30 多年的时间里,法拉盛的人口发展趋势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在美国本土出生白人居民从法拉盛快速向外迁移和年龄老化,导致其人口比例逐年下降;二是新移民人口的大量涌入,少数族裔人口不断上升。法拉盛的白人居民往外迁移的速度大大超过了纽约市。从 1970 年到 2000 年这二十年期间,法拉盛白人居民的人口比例从 93%及急剧下降到 13%,相比之下,2000 年整个纽约市白人居民的人口比例为 40%。而法拉盛的华人和其它亚裔居民的人口比例则从 1970 年的 6%上升到2000 年的 56%。法拉盛最大的三个亚裔移民群体是华人、南韩人和印度人,其中华裔人口占法拉盛总人口的 27%,韩裔人口占 13%和印度裔人口占 10%。在法拉盛商业中心也显现了这三大族裔群体的特征,尽管法拉盛常被称为“第二唐人街”,但与早期唐人街华人族裔单一性这一特征相比,法拉盛以亚裔为主、多族裔混合的特征呈现得非常清晰。             
   
( 编辑:Jane)
    美闻网---美国生活资讯门户
    版权申明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2012-2014美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