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 简体版 | 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Home> 移民美国> 移民论坛> 华人移民史> > 正文
让纽约唐人街“说”故事
时间:2014-11-26 11:11 来源:美国资讯网
字号:【

 
    在美国酝酿着新一浪反移民潮的今天,重游排华潮时期就存在的纽约“唐人街”,不但五味纷陈,也别具意义。
    位于曼哈顿下城的纽约唐人街,已有100多年历史。19世纪末时,华埠只有两条破街,当时无法在旧金山待下去的华工飘流至“勿街”(Mott Street)和巴士打街(Baxter Street),他们在白人家当家仆,在车衣工厂工作,因为种族岐视无法找到住处,因而在这条勿街建立起住处,开快餐店杂货店洗衣店,建筑起临时居住的“华埠”,当时市政府、警察将这区视为贫民窟,从来不踏足半步。时至今日,唐人街已占地十多平方公里,座落在东百老汇大道的末端,仍以勿街为主街向外开展,连接约80多条副街。
    唐人街的出现,可说是始于种族岐视。当年修筑铁路的华工矿工不谙英语,在异国人生地疏,身为少数族裔的他们因此集居在同一地点,同舟共济,因此多数唐人街是华侨历史的一种见证。《美国唐人街》作者徐灵凤(Bonnie Tsui)说得好,唐人街是华人移民“逃避种族主义带来的痛苦的避风港”,在传统美国人的心目中,唐人街的人说话大声丶地方杂乱,疫病流行严重,无论在旧金山还是纽约,当地政府也一度计划取缔唐人街,在美国出生成长的徐灵凤说,美国人对唐人街的负面形象,主要来自美国的文学作品和影视剧对华人的偏见,它们他们华人刻画成坏人,又或是书呆子。但对于华裔移民第二代的她,唐人街包含了移民生活中的艰难困苦,是一个充满梦想的地方。它提醒了我们美国历史上曾存在的种族主义,也证明了如今各个种族融合是多么的弥足珍贵。
    披露街是19世界华裔移民剪下长辫的地方,百年后的今日仍然是华人发廊集中地。
    由种族岐视到贵族化
    唐人街曾经刻划了华裔移民的艰苦,百年之后却是移民后代寻根的地方。和徐灵凤一样,华裔移民谭婉英(Wendy Win-Yin Tan)在撰写《纽约唐人街》中,重新认识了我们所熟识的唐人街。不过,对于已在美国落地生根的华裔移民来说,纽约唐人街只是他们吃广东点心和买便宜货的好去处, “唐人街”淡出了他们的生活。谭婉英也发现纽约的华人已逐渐搬出唐人街,目前华端口商业功能远大于居住,而随着华埠被财团收购,正在目渐的 “贵族化”,一些很具历史意义的建筑也在快速消失,好像勿街7-9号原是孙中山的兴中会的会址,但原貌如今已荡然无存。
    MOCA寻根之旅
    纽约有三大华人聚居地: 曼哈顿唐人街,皇后区的法拉盛和布鲁克林8大道。纽约唐人街虽最具历史上意义,但基本上70年代以后的新移民,教育水平较高的移民已很少再在唐人街居住。不过,由于曼哈顿唐人街距离华尔街只有半个小时,旁边又是市政厅,纽约最高法院等地,唐人街和纽约主流社会有紧密的联系,加上华人企业主要聚集在唐人街,因此曼哈顿唐人街仍是华人小区的代表。
    座在唐人街“中央街”(Centre Street) 215号上的美国华人博物馆 (MOCA), 探索和保存了这些华人移民的经历,收藏了中国洗衣店使用过的电熨斗、唐人街老店的“金漆”招牌、一个世纪前的缝纫机等,展示了华人在美国挣扎求存的生活痕迹。在1980年,美国华人博物馆由历史学者陈国维与华埠共同发展机构总监黎重旺,联合一群华裔艺术家和历史学家共同创立,收集和华端口有关的文物资料。他们认为,没有口述历史和照相纪录,“老一辈”的华侨记忆将会慢慢遗失。
    当年华人聚会的地方 “广源盛”已变成一间精品店
    8月21日,记者参加了美国华人博物馆的唐人街历史游,导游Eric由博物馆门口金铜色的 “旅程墙”(Journey Wall) 开始,讲述了每片纪念铜片刻着华裔家庭姓氏背后的故事。设计者林璎设计理念本是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和林徽音的侄女,但她直到22岁时才从父亲与别人的谈话中得知这件事,因此林璎希望”旅程墙”既可达到传统捐款名录的作用,也喻意华裔不要与家庭历史断轨,希望这面旅程墙将成为一个寻根的机会与空间。
    整个历史游会经过“市肺”哥伦布公园(Columbus Park)丶发生过帮派血拚的”5 points”(由茂比利街丶窝夫街丶巴士打街等组成的五角形的地区)丶素有 “血腥角度” (bloody angle)之称的宰也街 (Doyer Street)等地。Eric带我们重新认识了华埠: 今日我们所见的时装店在1800年曾是中国歌剧院,宰也街转角的酒楼,是东岸幸存的最早点心茶楼之一。Eric解释,我们所熟识的坚尼路(Canal Street),在华人未进驻唐人街前,这里曾是美国土著和荷兰水手生活的地方,由于这里有个大型的收集池,污染非常严重,1800年政府决定将收集池封闭,建立地下水道,因而此地才被命名为“canal” (运河的意思)。
    排华潮造就纽约华埠
    1882年通过的《排华法》是促使纽约唐人街形成的主因,当时大量被岐视的华工从旧金山移居至纽约。Eric站在一间精品店的门前说,这是“广源盛”的前身,当时的华人移民来到这个地方聊天聚会,类似今日的小区中心。他们在附近居住,来这里一带聚会,现时不少大楼外墙还留有 “李氏总分行”等字句。Eric表示,19世纪初的华埠又被喻为 “单身汉社会”(Bachelor society),由于只有华商可以带亲眷,因此大部份单身的华工都跟住在相邻的爱尔兰女人结婚,根据当时的法例,婚后她们将“变成”中国人,因此在美国管治者的眼中,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Eric给我们看一张有关披露街(Pell Street)的历史图片,1890年时的披露街不但没有女性,所有男性的头上都还挂着清朝的长辫子,Eric说,当时基乎所有华侨都来这里剪掉长辫,因为他们认为既然身在美国,就应该忘记旧身份融入主流社会,重新开始。时至今日,琳琅满目的发型屋仍屹立在披露街,见证着100年前新移民决心,也保留了华埠这个进入 “主流社会的转口港”的历史。
    “美国梦”的起跑点
    徐灵凤在她的书中指,唐人街在整个美国华裔移民史上占有很重的分量,第一代移民的后代在美国长大后,说的都是英语,他们的生活圈子也不再受制于唐人街,他们搬离这里,融入更美国主流社会。目前有四分之三的唐人街的移民是1980年以后移居美国的,一半的唐人街移民是在1990年代的偷渡潮中移居美国的,他们在唐人街的餐厅超市打工,赚了钱就搬离唐人街。在过去百多年的时间中,唐人街对华人移民来说,相等于进入美国的转口港,直到现在它还在扮演同样的角色。
    纽约唐人街新旧移民的交融也形成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广东人在包厘街一带建立起历史最悠久的老侨社,而1980年代的福建新移民,通过合法或非法的手段移民到纽约,他们又循着同样的模式,在东百老汇创造了一片新天地。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福建人已经成为纽约华埠的一大经济支柱,一半以上的华埠税收是福建人提供的,而坚尼路丶包厘街(BOWERY)和东百老汇的三条街,7成以上的商业都是福建人的资产。
    再说一个你可能没有留意的有趣的故事:在东百老汇街的前端,耸立着一尊地标性林则徐铜像,林则徐身穿官服,气宇轩昂,充份展示中国人的英雄气慨。Eric说,林则徐当年在虎门烧鸦片,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历史,不过,如果你细心留意,林则徐是福建人,因此不难明白为什么福州人特别支持修筑这个铜像,以歌颂他们的同乡林则徐!
( 编辑:wangshun)
    美闻网---美国生活资讯门户
    版权申明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2012-2014美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