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 简体版 | 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Home> 美国头条> 科技新闻> 动态> > 正文
微软回来了?
时间:2013-12-23 17:35 来源:美国资讯网
字号:【
    微软能不能重新酷起来?说实话,在淡出人们视线很长一段时间后,微软能够重新获得关注的场景还是很难让人想象的。不过奇迹正在发生,而且人们也开始留意到了微软。美国《大西洋月刊》中有一篇文章,在探讨苹果和谷歌在近几年来由于劳工和隐私问题身陷纷争时,说起过“微软忽然间成了最出色的高科技企业”,相比另外两个巨头,微软简直就像老好人一般。
 

 
    我有过一次“微软月”实验。在过去的四周内,我没有使用任何常用的苹果和谷歌的产品与服务,转而用Windows电脑、Windows Phone、Xbox、必应、IE这些纯微软的东西替代。把微软产品作日常使用,在我这已经是6年前的事情了。当初我也说不准自己会碰上什么样的问题。
    结果怎样?平心而论,微软近年来的产品着实不错。但微软还没做到的,是将这些产品维系成为一个高度集成的生态环境。不过别担心,这点目前谁也做不到,但它却是所有人的目标。如果微软能够完成这种集成,从苹果口袋里抢钱就很可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如今让大家趋之若鹜的,是一种单一而且统一的用户体验,在这种体验中,所有的内容,无论是音乐、电影、家庭录像、照片还是文档,都会保存在单一的一块互联网云中。
    而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电视这一系列设备应当可以从云中调用任何内容。举例来说,你可以在手机上看电影,然后按下暂停,再在电视上把剩下的看完。再举一个例子,你可以在工作用的电脑上编辑文档,然后将它储存到云中;在下班回家坐地铁的时候,你又可以通过平板电脑对这个文档修修改改;到家之后,还可以舒舒服服地坐在沙发里,抱着笔记本电脑把文档完成。
    在这些过程中,你的体验应当是无缝的,而且必须简单易用到不可思议。
    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家科技企业可以做成这道云计算“大餐”。但微软却有所有的“原料”,它所应该做的,不过是“下锅烹调”,烧出一道好“菜”而已。
    不过说实话,微软很难会被人看作是失败者。上个季度,微软收入209亿美元,净利润达66亿美元。而在6月底即将结束的当前财年中,分析家预计微软的总收入将达到740亿美元。
    但是微软的收入中,大部分来源于Windows、Office、Exchange等面向大型企业用户的产品。在移动电话和平板电脑市场上,微软的份额甚至还不入流。而在搜索方面,必应又被谷歌抛开得太远。
    至于电子邮件和网页浏览器方面,微软的市场份额着实不小,但它的产品却成为了过时的象征,只有那些对技术不感冒、不了解的老古董们才会使用。
    上述这些不算好事,但也没有言过其实。就像微软在推广IE 9浏览器时自嘲的那样:“你(曾经)喜欢去讨厌的浏览器。”但广告语还有一句:“说真的吗?IE现在好多了,真的是好多了。”
    微软的广告语确实是现实的影射。所以我希望大家重新看待IE浏览器,以及下面的其他微软产品:
    XBOX 360
    微软的Xbox 360起初是一台游戏主机,但后来功能变得越来越多:它可以传输电视节目,播放体育频道,登录Netflix和Hulu这样的网络媒体提供商。你还可以通过它用家里的功放播放Windows电脑中的音乐。更酷的是,购买微软的音乐租赁服务Zune Music Pass(月租费10美元,年租费100美元)之后,你就可以听任何你想听的音乐了。ZMP也可以放到电脑和Windows手机上使用,但都不如放在Xbox里用起来完美。想找点Coltrane的曲子?微软那收藏的专辑比你知道的还多。何况Xbox上还有一个“Smart DJ”的功能,能够为你创建一个智能的播放列表出来。
    但最妙的还是Kinect控制器。到目前为止,Kinect是消费市场上最先进的用户界面设备。通过它,你只需对空气挥一挥手,就能翻动屏幕上的页面;或者说出一个指令,就能让Xbox切换任务,搜索节目。
Kinect的完善太令人赞叹,以至于Farhad Manjoo最近都在Slate网站上吐槽说苹果没必要尝试“革命”电视市场,因为微软已经完工了。
    所以,在客厅里,微软是王者。或者说,如果微软能向我这样的非玩家用户卖出更多Xbox,那就可以成为王者。而最有效的方法,没准是把现在Xbox附带的游戏手柄替换成为遥控器。如果抛弃掉让人迷糊的菜单系统,重新设计一套能够突出电视应用的用户界面,或许也能有所帮助。
    移动设备
    接下来是移动设备。在这个领域里,微软是先行者,但它的Windows Mobile平台却接连被苹果的iPhone和谷歌的Android操作系统接连赶超。在许多人的眼中,微软已经落后得太多,奋力追赶也无济于事。而移动设备市场也已经成为了苹果和谷歌两家的天下。
    关于这点我却不太确定。我是Android的死忠,而且我知道改用Windows Phone后会面对一大堆难受的调整。但我还是把手头上的两个Windows Phone设备——HTC的凯旋和小一点的诺基亚Lumia 800用了下来,而且我也为我这么快就调整了使用习惯震惊。
    Lumia 800是台不错的机器,它现代感十足,有着欧洲式的设计。而Lumia 800的老大哥Lumia 900,更配备了4.3英寸的显示屏,能够在4G网络下运行,其美国电信的合约机花费只需100美元,便宜得不可思议。
    Windows Phone使用了微软最新的Metro用户界面,界面上巨大鲜艳的磁贴可以轻易地依用户所好移动排布。在安卓和iOS那种桌面和图标一统天下的智能机世界里,这样的设计着实先进,也着实让人感到新鲜。
    不过,Windows Phone的可用应用只有7万个(目前已经突破10万——译注),远少于苹果iOS(60万)和谷歌Android平台(45万)下的应用数量。对于某些人来说,这或许是个问题,但对于大部分只需要邮件、网络浏览、社交应用等基本功能的人群来说,Windows Phone足以满足。
    桌面电脑
    这是微软长久以来的立足点,在桌面电脑领域,微软仍旧保持着大约90%的市场份额。这丝毫不会让人奇怪,Windows 7操作系统超级稳定,它为我那台强大的联想W520带来的流畅体验可以为证。此外,我还在W520上外接了一台超大的28英寸显示器,以及微软的蓝牙键盘和Arc Touch鼠标。
    就像我一度在个人博客里所推崇的那样,如果你还没有使用过微软的Arc Touch鼠标,你一定要试试。这块可以弯曲的塑料板让人啧啧称奇。不用它的时候,你可以将它按平,鼠标也会随之关闭。而需要使用的时候,只要把它弯成鼠标形状即可。
    微软的设计者们因为这个鼠标赢得过奖项,这也名副其实。如下是他们讨论鼠标设计时的视频。
    微软人深以他们的新Touch鼠标为傲,而那款鼠标也着实是一件漂亮的装备,但当我却发现我自己更常用的是Arc Touch鼠标。两样产品都是微软那些夺人眼目的新款硬件产品的代表,而在这系列产品中,还包括有高分辨率的网络摄像头,和头戴式视频会议装置。
    但重头戏还在今年晚些时候问世的下一代Windows操作系统,Windows 8上。微软借给了我一台超薄的联想U300笔记本电脑,上面同时预装了Windows 7和消费预览版Windows 8两个操作系统。我只有一个字来形容我的感受:Wow!微软的新操作系统与以往任何一种桌面电脑和笔记本电脑所使用的操作系统决然不同。它十分优秀,商业内幕网站(Business Insider)的编辑,老果粉Steve Kovach都说,这是11年来,他头一次在使用PC时,兴奋劲超过了使用Mac。
    就像Windows Phone一样,Windows 8也使用了含有巨大、鲜艳磁贴的Metro用户界面。无论是在笔记本电脑还是桌面电脑上,点一下“桌面”磁贴,你就可以切换到更传统的Windows桌面。
    但让Metro界面大放异彩的,还是平板电脑。在Windows 8的平板电脑上,你可以扫动磁贴组成的页面,然后敲触你想使用的应用。这样的Windows 8会影响到iPad的收入吗?这完全取决于微软的OEM合作伙伴的动作。我在访问微软时,见过联想生产的IdeaPad Yoga,那是一台超薄的笔记本电脑,其铰链可以让屏幕完全翻转过来,从而使机器变成一台平板电脑。这点子太酷了。
    微软和苹果都在尝试创造一个跨越手机、平板电脑、个人电脑这三个平台的一体化体验。在苹果那里,iPhone和iPad都运行着同样的iOS操作系统,而苹果的大工程是让桌面操作系统OS X越来越像iOS。在微软这里,电脑和平板的操作系统都是Windows 8,微软的大工程反倒是基于同样外观和使用感受的Metro界面,让Windows Phone更像Windows 8。
    浏览器、电子邮件和搜索
    我的工作和生活依赖于谷歌的搜索、Gmail、Chrome浏览器、Google Docs,是Google软件的重度使用者。从谷歌转换去微软,是个五味陈杂的过程。用必应替代谷歌搜索?没问题。用Hotmail替换Gmail也是一样。Hotmail是一个不错的产品,在过去一个月中,我一点都不怀念Gmail,特别是Gmail界面上那些扫描邮件信息后,根据关键词推送的没用广告。不错,虽说扫描邮件的是计算机,但这给人的感觉还是很不舒服。我不确定自己会不会重返Gmail的怀抱。说真的,我现在就在找一个不会监视我的替代品,或许Hotmail就是我的目标。
    不过,使用IE浏览器却从来没让我觉得舒坦过。即便我没碰到过让人崩溃的大问题,而且我也挺喜欢IE上的某些功能(比方说选项卡绑定,以及将绑定的选项卡固定到任务栏上。利用这些功能,我就可以立刻访问我最喜欢的科技博客)。没准我还需要更多时间来熟悉一下IE,但是IE总给人一种鞋子不合脚的感觉。
    用微软的Office替换Google Docs也是一样。我不喜欢Word里那么复杂的界面。相比之下Google Docs就易用多了。而且我在过去3年中的写作都是在Google Docs下完成的。除非真有些大变故让我觉得非换不可,否则好还是宁愿使用Google Docs。
    总结
    那么,我现在会抛弃Mac和Android,转向Windows和Windows Phone的怀抱么?答案是不会,起码现在不会。我在我那堆Mac上花去了太多钱,除非把它们全扔了,再买一堆Windows PC回来。不过今年晚些时候,也没准是明年上半年,联想发布它那款可平板可笔记本的Windows 8电脑时,我没准会买一台回来。其实改变就是这么开始的。过去这10年中,苹果也是用这一招赢得了人们的欢心,那其中也包括我。最初是iPod和iTunes,等Windows把我惹恼了之后,我尝试着买了台最低端的Mac Mini。苹果的这招太毒了,于是我“叛逃”了微软,又买了台iMac,再然后是苹果的电视盒,再然后是MacBook Pro,再然后是iPhone……
    所以微软应该做的,就是找到一个产品作为立足点,然后从这个点上开始构建。
    微软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公司里好产品不少,但这些好产品却让人觉得不是同一家公司出的。微软未来的关键,是解决产品的不一致,同时在不同产品之间创造一个更加统一、更加简单的体验。至少这也是微软构建同未来消费者关系的关键。
    微软的产品名称还是太多,而且产品的分支也不算少。Windows就有6个版本。此外还有Windows Live、Windows Live软件包和Windows Live Mesh;早前微软还有Windows Live工具栏和Windows Live同步。办公软件方面,Office 365有3个版本,而同类的还有Office Web Apps,以及曾经被称为Windows Live Folders的SkyDrive。邮件日程这,微软有Hotmail、Outlook和Exchange。Xbox上又有Xbox Live、Xbox Live黄金版和Xbox Live家庭包。
    好消息是微软意识到了这点。它现在了解到了自己的产品中有许多的重复,这些重复的产品也带来了不小的疑惑。微软正在慢慢地改进产品线,使其更加连贯。
    人们想要的是简单。我确信iPad之所以热卖,是因为对于像我那77岁高龄,“患有”科技恐惧症的老爸那样的人来说,他们常年都在为不好用的Windows PC抓狂,而iPad就好比一缕清风:它简单、简洁、容易上手;使用它不需要重启,不需要了解计算机术语,不需要奇怪的命令,也不会出现让人崩溃的蓝屏和死机;它没有恶意软件,也不需要杀毒软件,更不会有杀毒软接的升级和提醒。
    人们想要的不是半成品,也不会想要功能单一的产品,这也是为什么Windows Phone用户不多的原因——因为它只是Windows Phone。但如果Windows Phone成为微软更大规模的产品生态圈中的一环,而这个生态圈中的产品能够协同工作,让我们的生活更轻松的话,那故事就不会是现在这样了。如果我喜欢上了某台Windows 8平板电脑,同时我的Windows Phone手机又能和这台平板电脑完美的协作,而这两样东西又能完美地使用我从Xbox上购买的ZMP的话,那么微软的东西就能让人买账了。
    我真得不在乎每一样产品本身是不是同类产品中最优秀的。我也不在乎处理器速度、内存大小、屏幕分辨率这些冷冰冰的数据。因为我没必要拥有最新最好的硬件设备。只要我的生活更简单,或者至少别让我的生活更复杂,这就行了(在这一点上,苹果十分理解这种“网络效应”。利用这种网络效应,苹果的产品在和其他自家产品一起使用时,价值就会提高。iPhone本身是台挺酷的手机,尽管这不意味着其他手机就会比它差。但把iPhone和Mac、iPad、Apple TV和iCloud放在一起使用后,带来的体验就远远超出这些设备本身了)。
眼下,微软有一个巨大的良机,而我觉得开端是在客厅中已经站稳脚跟的Xbox 360。拥有最酷、最先进用户界面的Xbox或许是微软最好的产品。微软或许应该将Xbox 360推广到玩家以外的人群中去,没准推出一个设计上更像Hi-Fi设备,而不是老男孩们用来玩乐的版本,会更有效果。
    从一个好产品开始,然后给我一个简单的地方来存放我的所有东西,进而打造出来一个让我无法离开的服务,之后再推出一部从属于这种服务的手机,最终让我的周围充满了各种让生活简单的解决方案,我就会是你的死忠了。很少有公司能够在这件事情上开一个好头,微软就是其中之一,不过我觉得他们已经上道了。
    Dan Lyons是《新闻周刊》的科技编辑,同时也是Twitter上的“假乔布斯”,科技博客“史蒂夫•乔布斯的秘密日记”作者。在进入《新闻周刊》工作前,Lyons还在《福布斯》杂志工作过10年
 
( 编辑:Lingli)
    美闻网---美国生活资讯门户
    版权申明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2012-2014美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