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 简体版 | 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Home> 美国娱乐> 名导名编> 奥奖高手> > 正文
奥利弗·斯通的艺术
时间:2014-11-28 11:56 来源:美国资讯网
字号:【
 
    对于奥利弗•斯通的艺术,总给人以独特的理解。他并非是那种为了艺术而艺术,或是把自我地位看得如何高大。在他的艺术生命中,事件和由事件引出的人物均是必不可少的。他所创造的是一个看起来近乎于真实或者一眼望去就虚无缥缈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又是如此的混乱,他的电影风格却又是那样的明确、独立,总是让人惊叹不已 。 
    人物履历
    出生背景
    1946年9月15日,伟大的奥利弗-斯通在美国纽约出生,少年时期的斯通受到了布努埃尔和戈达尔的深刻影响,他的家庭和他自己的早年生活也成为他后来电影拍摄的主要源泉和题材。 
    他的父亲路易斯-斯通是一名普通金融职员,父亲在华尔街的起起伏伏成就了奥利弗-斯通1987年的电影《华尔街》。耶鲁大学在外人看来是一个梦想天堂,但对于斯通来说却是可以随意丢弃的玩物,在耶鲁仅仅读了一年之后,他就前往越南“支教”,在做了一年的乡村教师之后,斯通经墨西哥辗转回了美国。 
    1967年,斯通又回到了他熟悉的越南,但这一次不是来教书,而是因为战争。两次天壤之别的越南之旅也把这个贫穷而美丽的国家深深地烙在斯通身上,他后来拍摄的“越战三部曲”成为别人难以复制、逾越的鸿篇巨制。 
    和大多数心怀电影梦想的青年一样,斯通在越战结束后开始了自己系统的学习阶段,他在老师马丁-斯科西斯的带领下以摄影师的角色进入电影圈,其后他出任了一些编剧和剪辑的工作,这些工作为奥利弗-斯通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78年他凭借《午夜快车》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斯通默默无闻的电影生涯结束了,1981年的导演处女作《手》接踵而来。 
    1986年对于奥利弗-斯通来说应该是个值得纪念的年份,波尔多的庄园为世界奉献了若干美酒,而斯通带给世界的则是一部《野战排》。获得2项奥斯卡提名并不奇怪,让评论界奇怪的是如此角度偏颇的战争片竟然在当年的卖座榜上排名第三,奥利弗-斯通的电影被喜欢、被厌恶的阵容旗鼓相当,对奥利弗-斯通及其电影的争论由此开始。 
    在《萨尔瓦多》(1986)、《华尔街》(1987)、《脱口秀》(1988)未获好评的情况下,奥利弗-斯通又在1989年推出了“越战三部曲”之《生于七月四日》,6项奥斯卡提名,最终斩获最佳导演、最佳剪辑,在其他14项电影节提名中获得10项大奖,奥利弗-斯通一举树立的好莱坞一流导演的地位,并把对政治和战争的鲜明观点打造成自己的性格标签。 
    奥斯卡的小金人给了斯通无限自由的创作空间,在“越战三部曲终结篇”《天与地》之前,他还执导了《大门》和《刺杀肯尼迪》,前者不仅成为“大门乐队”的“官方传记”,更是后来许多摇滚电影学习的榜样;后者将斯通的政治片提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从《野战排》、《生于七月四日》的旁敲侧击,《刺杀肯尼迪》换成了一副直接拷问的架势,通过翔实的史料和经络分明的剖析,给观众呈现了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的政治黑幕,《刺杀肯尼迪》也因此成为美国最具争议的电影之一,汤姆-汉克斯在近日宣布将按照官方的“华伦报告”拍摄一部正说“肯尼迪之死”的电影。 
    似乎所有禁忌的主题都能让奥利弗-斯通产生兴趣,1994年暴力题材的《天生杀人狂》虽然在奖项上收获寥寥,但对于暴力的过分表现,还是在电影界掀起了轩然大波。 
    《大门》的经验,让对于政治深感兴趣的奥利弗-斯通执导人物传记得心应手,从《尼克松》开始涉及著名政治人物的传记。而斯通独立电影的巨大影响也为他赢得了众多政治人物的友谊,《尼克松》反映平平并不能阻碍斯通政治情结的膨胀,纪录片《指挥官》和传记片《卡斯特罗》给全世界重塑了一个活生生的古巴反美英雄形象。 
    独立电影的精华已经深入奥利弗-斯通的骨髓之中,外界的评论对他完全不起作用,在巨星云集却应刚愎自用而大败的《亚历山大大帝》之后,斯通重新操起了赖以成名的政治电影老行当,这一次他缅怀的是9•11中的平凡人,虽然他一直宣称这是一部很“单纯”的纪录片,但影片《世贸中心》的上映还是受到了重重阻挠,令所有人不解的是,同题材的《93号航班》却顺利通过审查。 
    令人欣慰的是,这点挫折并没有消磨独立战士奥利弗-斯通的斗志,相反可能会令他越战越勇。近期的消息显示,斯通有计划为伊朗领导人内贾德拍摄一部纪录片,而且已经得到了内贾德的同意。更令影迷们振奋的消息是,斯通有意拍摄他的第四步越战片,4000万美元的预算和布鲁斯-威利斯的加盟,值得每一个“斯通迷”振臂高呼。 
    作品集
    奥利弗-斯通在好莱坞现在不仅仅是作为一名导演存在,他还担任了不少电影和电视剧的制片人,编剧也是他的强项之一,别忘了他的第一个奖就是“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甚至他还在电影和电视剧里偶尔露两下脸,这样的导演除了“天才”和“全才”,别无他称。 
    1946年9月,奥利弗•斯通出生在纽约,他的父亲在华尔街工作,家境良好,生活优越。1967年奥利弗一时心血来潮加入了军队,服役期间两次受伤,父亲想让他远离炮火纷飞的危险战斗,但都没有成功。1968年4月,奥立弗被派往侦查排,这段经历为他后来著名的影片《野战排》(Platoon)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从越南回国后,奥利弗师从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受益匪浅。在纽约大学上学期间,斯通拍摄了三部黑白短片,分别是《Last Year in Vietnam》、《Madman of Martinique》和《Michael & Marie》。1971年,奥利弗与Najwa Sarkis结婚,为了养家糊口他不得不当起了出租车司机,同时还必须忍受电影和剧本不断碰壁带来的挫折。最终,在一个加拿大富豪的资助下,奥立弗前往加拿大,和一个破产的电影公司合作,自编自导了电影《癫痫》(Seizure)。1976年的夏天,他决定趁着还没有忘记在越南的经历之前,写出《野战排》的剧本。适逢婚姻走到尽头的奥立弗独自在纽约艰苦创作,几周后剧本终于完稿,他搬到洛杉矶,向多家电影公司兜售他的剧本,却无一例外地遭到拒绝。最终哥伦比亚电影公司被他的写作才华所吸引,花钱请他改写比利•海伊斯(Billy Hayes)的土耳其监狱题材剧本《午夜快车》(Midnight Express),1978年影片上映后好评如潮,斯通也因此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剧本改编奖。1986年,屡遭冷落的《野战排》终于在菲律宾被拍摄成电影,并一举拿下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在内的四项奥斯卡大奖,成就了奥立弗•斯通事业的辉煌巅峰,一年后他的《华尔街》(Wall Street)为迈克尔•道格拉斯(Michael Douglas)赢得奥斯卡影帝头衔。 
    此后奥立弗还拍摄了《生于7月4日》(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刺杀肯尼迪》(JFK)和以独特的越南人视角来讲述越战的《天与地》(Heaven and Earth)等越战和政治题材的电影,引发不少了争议和讨论,奥立弗其他较有影响的作品有《死亡热线》(Talk Radio)、《门》(The Doors)、《天生杀人狂》(Natural Born Killers)等,在电影的道路上,奥立弗始终在不断地超越自己,以图象和声音记录着这个时代。 
    个人作品
    指挥官 Comandante (2003年) 
    抓狂电台 Talk Radio (1988年) 
    导演作品
    华尔街2金钱永不眠 (2010年) 
    小布什传 W.(2008年) 
    世贸中心 World Trade Center (2006年) 
    亚历山大大帝 Alexander (2004年) 
    指挥官 Comandante (2003年) 
    挑战星期天 Any Given Sunday (1999年) 
    U形转弯 U Turn (1997年) 
    尼克松 Nixon (1995年) 
    天生杀人狂 Natural Born Killer (1994年) 
    天与地 Heaven & Earth (1993年) 
    门 The Doors (1991年) 
    惊天大刺杀 JFK (1991年) 
    生于7月4日 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 (1989年) 
    抓狂电台 Talk Radio (1988年) 
    华尔街 Wall Street (1987年) 
    野战排 Platoon (1986年) 
    萨尔瓦多 Salvador (1986年) 
    编剧作品
    亚历山大大帝 Alexander (2004年) 
    指挥官 Comandante (2003年) 
    贝隆夫人 Evita (1996年) 
    尼克松 Nixon (1995年) 
    天生杀人狂 Natural Born Killer (1994年) 
    天与地 Heaven & Earth (1993年) 
    门 The Doors (1991年) 
    生于7月4日 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 (1989年) 
    华尔街 Wall Street (1987年) 
    英雄胆 8 Million Ways to Die (1986年) 
    萨尔瓦多 Salvador (1986年) 
    野战排 Platoon (1986年) 
    龙年 Year of the Dragon (1985年) 
    午夜快车 Midnight Express (1978年) 
    个人荣誉
    1990年凭借《生于七月四日》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1987年凭借《野战排》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1979年凭借《午夜快车》获得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 
    影片风格
    变化多端的画面
    乍一看起来,斯通作品里的画面似乎并不像有些人做的那样,力求精致,但若能了解到其中寓意,你会发现,斯通的画面是十分讲究的。首先是他对光线的运用,光与影的巧妙结合是其作品的一大特色,在不同场景对布光的要求各不相同。在他早期的以战地为主的影片中,对光色的运用基本上是遵循好莱坞的光色配给的,且在战场环境中多用到质地柔和的光线,有时画面相当明亮、甚至是耀眼。在《生于七月四日》为数不多的战争场面里,整个光色非常耀眼,具有强烈的逼迫感和闷热感,一片金黄的摄影风格也强化了这一段落的突出地位,并且同整个影片的其它段落形成了反差。当他的拍摄技法日益成熟后,更为多变的画面形式取代了他原来应用的传统风格,逐渐形成了他自身所具有的强烈个人风格。在他九十年代所拍摄的多部电影中,质地硬朗的光占据了主流地位。许多非常规的摄影构图模式使影片的总体格调与其他常规影片相比大异其趣。如对取景角度的多变选择,在《刺杀肯尼迪》中,他运用了许多特写镜头,而非以前多使用的中景,后期运用更为大胆,将拍摄角度倾斜、画面焦距变化等技法频繁使用,形成了一种独具魅力的风格体系。对设备的选择亦是变化多端,从航拍到升降镜头,再到近距离的大特写,还有用手提摄影机拍摄的具有纪实风格的片段等等,都大大丰富了影片的视觉元素,令观众在不经意间感受到不同凡响的体验。 
    凌厉快捷的剪辑
    剪辑一直是长时间以来斯通风格的最重要体现。在一般看来,在一部电影里运用过多过快的剪辑是“大逆不道”的,但斯通却将这样既快又多的剪辑用的得心应手,不仅没有让整个影片看上去毫无头绪,而且丰富了其主控思想的可视性,使每个部分相互连接。像他这样的,人们在观看时能一眼看穿却又不觉烦躁的剪辑运用实在惊人。他的这种风格在《火乐焚城》中就得到了极好的表现,那种比MTV还眩目的切换让观众不知不觉地投身其中,到了《天生杀人狂》的时候,剪辑手法已被他运用得出神入化,并直接引导着影片主题的展开。斯通作品里镜头间的时空表现是相当有价值的,特别是对时间的掌握,在不停地更换或重组。对时间段的选择及衔接亦是恰如其分,每个时空的过度都对影片的发展具有推动性的作用。在剪辑的构图搭配上显得大胆张扬又切合整体情境,经常反常规地跳过180度轴线,只对准人物关系,而不体现场景空间,甚至是模糊了影片的叙事空间,强调事件的本身。但这并不是说他对长镜头的运用置之不理。有时候,在一连串眼花缭乱的切换过后,一个长镜头的出现会让人打起精神,全神贯注。《萨尔瓦多》中的一个长镜头运用应证了这一点,当时摄影机沿着成直角的走廊进行移动拍摄,这里,直角处成了切换的替代,由此使得光线发生了变化,人物形体位置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整个情节也在这里出现了转折。这样的长镜头运用不会使人感到冗长,又让影片在这个时刻引起观众极大的兴趣。 
    主体环节
    在他的世界里,事件总归是排在第一位的。即使是在以人物为主的影片中,事件也是推动人物走向的中心。由此可以看出,斯通作品的立足点还是对历史的阐述和自己思维的注入。他把零零总总的各类政治历史事件运用各种叙述方式联系起来,通过并行构置来传达出个人的政治见解。有时看他的电影会想到许多商业模式的动作片,往往以某个事件为导火索,引入剧情。在他的影片开篇,一般会由一连串快速有力的切换或单刀直入的叙述将起主导因素的事件摆在观众的眼前,之后进入主要的事件,并将各种事件进行富有立体感的排列,贯穿始终。而人物则是在事件中得以体现的,有时会把人物从事件中独立出来,以一束锥光给他表现的舞台。因此,除了事件以外,各种人物也是他的作品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他总是把那些敢于直面政治丑恶的人塑造成英雄,而将政界大多数人设定为“丑恶的、虚伪的”,对于身陷事件漩涡里的人,他总以摸棱两可的态度来解决,总之,各个时期重大历史事件以及由此引出的人物都是奥利弗•斯通电影中不二的主体,亦是他电影风格的一种体现。 
    声音配置
    对于艺术的严格要求也是其电影的一大特色,特别是音响的关键作用和对音乐的运用。从《手》、《野战排》开始,一直到《天与地》,他一直追求的是一种接近真实的声音,一种能让观众身入其中的声音。《刺杀肯尼迪》、《天生杀人狂》等影片则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特定环节的效果设置的处理,这些电影中对声音的处理已经超越了叙事文本的范畴,进入了一种相对宽广的具有非叙事特征的影音风格中,这与他电影里表现得日益明显的,脱离原有叙事,更多使用意识流动来引导观者思维变换的风格也有很大关系。 
    斯通同时也很注重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使用交响配乐是一大特色。《野战排》和《天与地》中都使用了较富诗意的音乐来烘托战场的大环境,着力点不是战争,而是人发自内心的咏叹。在《天与地》中与他配合的是日本作曲家喜多郎Kitaro,他为影片注入了一种富有深意及具有细致入微心灵刻画的音乐,让人仿佛是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不过,最令人难忘的还是与好莱坞首席配乐大师约翰•威廉姆斯的几次合作。《生于七月四日》和《刺杀肯尼迪》的音乐都是相当地激昂有力,伴随着影片所表现的一种坚持奋斗、不懈努力的精神。《尼克松》与前两部比,要弱不少,但更细腻清脆些。略有不同的就是《火乐焚城》、《天生杀人狂》等几部风格迥异的影片,这和影片的形式内容有着很大关系,因为这几部影片并不是正统的叙事类影片,在音乐的使用上也就更加风格化。 
    字幕
    有一个鲜明的标志可以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出:这就是一部奥利弗•斯通的电影。就是大段排列的字幕。在他几乎所有作品中,都有一些警醒式的至理名言,这些名言警句若合并在一起,真的可以组成一个篇幅不小的警世录了。和其他影片一样,这些字幕会在片头、片尾被醒目地打出,片头一般是一些寓意较深的话语,片尾和片头差不多,但有时会加入一些背景式的介绍,与那些寓意深刻的哲理性话语放在一起,顿时给人以一种历史的沉重感。 
 

( 编辑:wangshun)
    美闻网---美国生活资讯门户
    版权申明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2012-2015美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