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 简体版 | 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Home> 军事秘闻> 核武与导弹> 中程导弹> > 正文
AIM-7麻雀飞弹
时间:2013-10-08 15:50 来源:美国资讯网
字号:【
  
AIM-7麻雀飞弹

海基AIM-7麻雀飞弹
概观
类型 中程空对空飞弹
服役 1956年
设计生产 雷神公司
技术数据
长度 12 呎 (3600 毫米)
直径 8 吋 (203 毫米)
翼展 2 呎 8 吋 (813 毫米)
负载重量 88 磅 (40 公斤)
整体总重 510 磅 (231 公斤)
发动机 固体火箭
最大速度 4 马赫
有效射程 25 海浬 (40 公里)
制导方式 半主动雷达导引
弹头 高爆弹
发射平台 空射、海基
  
    AIM-7 麻雀是美国的一种中程半主动雷达制导的空对空飞弹。AIM-7是西方国家在1950年代至1990年代间最主要的超视距空战武器。它现在仍在许多国家服役中,但更先进的AIM-120先进中程空对空飞弹正逐步取代它。
    RIM-7 海麻雀是以AIM-7为基础发展的舰载近距离防空飞弹,美国海军现以海麻雀作船只防空之用。MIM-7则是AIM-7的陆上版。
    简介
    AIM-7分成四个主要区段:导引段、弹头、控制器、火箭引擎(目前使用的是力士MK-58固态火箭推进器)。弹体为长圆柱形,中段与尾段各有四片弹翼。虽然外观尺寸的改变不大,内部组件在改良的过程中已经大幅提升性能。弹头采用连续杆型式。
    与其它半主动雷达导引飞弹相同,它自身不发射雷达波,而是借由发射平台的雷达波自目标上反射的连续波讯号导向目标。接收器也接收导引雷达的讯号进行比对,以提升反反制能力。
    导引原理
    麻雀飞弹采用半主动雷达导引,发射飞弹的飞机需要利用雷达去照明目标,1950年代的雷达是会转动的牛角状天线的单目标追踪系统,雷达波束会以圆锥形进行扫描。处理过的讯号用来决定最大照明能量的方向,并且指挥天线指向目标的方位。飞弹上的高增益天线会以类似的方式追踪反射自目标的讯号,并且控制飞弹追击目标,同时飞弹会利用朝向后方的天线参考照明波束讯号,以逻辑线路比较两者的讯号之后判断实际上来自目标的反射,借此排除目标使用干扰丝的影响。
    发展
    麻雀I
    麻雀飞弹始于1940年代后期,当时美国海军计划发展一种可被导引的空对空火箭。美国海军在1947年委托Sperry研发一种使用乘波导引版本、直径5英吋(127毫米)的标准空用火箭(HVAR)。这个武器被划分为热点计划(Project Hotshot)的一部分。最初使用KAS-1的编号,之后更改为AAM-2,最后在1948年改为AAM-N-2。弹体由道格拉斯设计,由于HVAR直径仅5英吋的弹体无法容纳所需电子设备,弹体被增至8英吋(203毫米)。麻雀飞弹原型在1952年首次成功拦截目标。
    经过长时间的研发后,编号AAM-N-2的麻雀飞弹于1956年开始服役,装备在F3H-2M Demon和F7U Cutlass上。相对于后续型号,麻雀I型更具流线感,外型和子弹相仿,拥有一个细长的弹头。
    麻雀I型是尚未实用化的武器,性能受限且相当原始。乘波导引必须由光学装置识别和追踪目标,让麻雀I型无法进行超视距攻击,并且无法有效对抗高速目标。麻雀I型只生产了2000枚左右。
    麻雀 II
    在1950年代早期,道格拉斯尝试将麻雀飞弹装上主动雷达,最初给予XAAM-N-2a麻雀II型的称号,原本的麻雀飞弹则改称为麻雀I型。在1952年以AAM-N-3取代原有称号。
    在1955年提议让麻雀II型继续发展,并有意让麻雀II型成为F5D Skylancer的主要武器。到了1955年,道格拉斯建议继续发展麻雀II型,打算让它成为F5D Skylancer 拦截机的主要武器,可是十年之后,由Canadair特许制造的一种比较先进的雷达,类似现代的AIM-120先进中程空对空飞弹 the Avro Arrow,令这计划遭到延迟搁置。 不过,因为飞弹细小的弹体前部和K-band AN/APQ-64 雷达有限度的性能,导致麻雀II型不能成功通过测试 麻雀II型在1958年取消,虽然有些人希望由Canadair接手,但是随着Avro Arrow计划的取消,所有麻雀II型的计划也画下句点。

一架鹰式战机发射麻雀飞弹

    麻雀 III
    同时,在1951年,雷神公司开始进行半主动雷达导引版本,编号为AAM-N-6 麻雀III。1958年第一批麻雀III型飞弹进入美国海军服役。
    AIM-7A
    50-60年代服役 采用雷达波束导引 美国海军用于对付大速度1马赫轰炸机
    AIM-7B
    改用主动式雷达制导
    AIM-7C
    改用半主动连续照射雷达制导 能全天候全向攻击
    AIM-7D
    射程增加至8公里 但仍属短程 采用可超音速发射的半主动连续照射制导
    AIM-7E
    在D型基础上加大了近三倍射程 及可装备于部份先进战机上
    AIM-7E-2
    是美国海军的半主动雷达制导的过渡型缠斗导弹 ,1969年用于越南战场。AIM-7E-2拥有2种射击模式,一种是基本射击模式,另一种缠斗模式则会启动一个电子开关,将导弹的最小射程由900公尺减少至450公尺,用来近距离缠斗使用。
    小鹰号航空母舰上的海麻雀(RIM-7)防空飞弹发射箱,正在用人力进行卸装。
    AIM-7E-3
    针对引信改进
    AIM-7E-4
    针对寻标器改进
    AIM-7F
    射程可以达到60公里,并已显示在战斗中的可靠性能,采用脉冲都卜勒兼连续雷达波半主动雷达制导,弹头炸药相应增加,是目前最被广泛使用的中程全天候半自动雷达导引导弹
    AIM-7G
   实验型号
    AIM-7H
    为AIM-7F的改进型
    AIM-7M
    规格及外表和AIM-7F型相同 使用数位单脉冲寻寻器,在严重电子干扰的环境中、恶劣的天气之下仍然可以击中目标,采用全固态化微处理技术,新战斗部、新主动雷达寻标器和新发动机,对付地面和海面上的低空目标性能大大提高,操纵灵活、可靠性强、抗干扰能力较强、具有下视下射能力,能对付多个目标
    AIM-7P
    为过渡型号,改进了导引电子零件,采用新的引信和电脑加强导弹的性能

F-4战机挂载AIM-7F AGM-65A AGM-88三种飞弹

    AIM-7R
    改进半主动雷达寻标器再加一个新的红外线双模式制导,提高了终段制导精度,1988年开始研制,1997年服役
    外国版本
    意大利
    中国
    1980年代中期,中国从义大利进口了少量的蝮蛇 Mk 1飞弹,随后与阿勒尼亚(Alenia)公司签署授权生产协定。1989 年,中国以义大利提供的零组件自行生产第一批蝮蛇 Mk 1 飞弹。然而,由于 1989 年 6 月发生的“六四天安门”事件,欧盟决议对中国进行武器禁运以为制裁,使得中国无法取得蝮蛇飞弹零组件。
    1990 年代早期,上海第二机械电子设计局被赋予生产性能更佳的中程空对空飞弹之任务。结合 HQ-61 飞弹弹体与蝮蛇飞弹的单脉冲半主动雷达寻标器,第二局成功的研发了被定名为 PL-11 的中程空对空飞弹。一些西方观察家将 PL-11 与以 HQ-61 飞弹技术所研制的 PL-10 飞弹混淆。
    已知的 PL-11 版本包括:
    PL-11 - 以 HQ-61C 与蝮蛇(AIM-7M)飞弹技术为基础的中程空对空飞弹。1992年由 J-8B 战斗机首先进行试验,直到 1990 年代中期通过测试与评估后才进入现役。出口型称为 FD-60。
    PL-11A - PL-11 的改进型,拥有更长的射程,更具威力的弹头与性能更佳的寻标器。新寻标器只需在飞弹飞行过程的末期由机载雷达进行导引即可。
    PL-11B - 即 PL-11 主动雷达版本,配有 AMR-1 主动雷达归向寻标器,由 607 所研制,但并未进入中国解放军空军服役。
    LY-60 - 被称为“中国版本的海麻雀飞弹”,做为海军舰艇的防空武器。曾出售给巴基斯坦,但并未进入中国解放军海军服役。据传正在发展垂直发射(VLS-launch)版本。
    英国
    英国航太公司(British Aerospace, BAe)在 1970 年代取得 AIM-7E2 飞弹科技的权利许可,用以生产天闪(Skyflash)飞弹。天闪飞弹采用马可尼(Marconi)公司制造、经过电子元件升级改良的 XJ-521 单脉冲半主动寻标器。动力装置原采用航太推进公司(Aerojet)的 Mk52 Mod 2 火箭引擎,后来改用洛克达因(Rocketdyne)公司的 Mk38 Mod 4 火箭引擎。天闪飞弹于 1976 年进入英国皇家空军服役,并配备于幽灵F3式战斗机上,接着被龙卷风F3 ADV 式防空拦截机采用为制式武器。天闪飞弹也曾出口至瑞典,配备于 Saab 37 维京式战斗机上。
    英国航太公司与汤姆笙-CSF(Thomson-CSF)公司曾计划为天闪飞弹改装一具主动雷达寻标器,改装后的天闪飞弹称为“主动天闪”,然而因英国皇家空家计划采用其他飞弹,因此并未投资该计划,使“主动天闪”飞弹发展计划胎死腹中。
( 编辑:Paris)
    美闻网---美国生活资讯门户
    版权申明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2012-2015美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