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 简体版 | 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Home> 军事秘闻> 军事评论> 军史评论> > 正文
擒贼擒王 聚焦“杰罗尼莫”行动
时间:2012-11-16 18:13 来源:美国资讯网
字号:【

    “9•11”事件以后,基地组织的首领本•拉登成为了美国的眼中钉、肉中刺,美军欲除之而后快——2011年5月1日凌晨,美军特种部队终于展开了代号为“杰罗尼莫”的斩首行动,成功击毙基地领导人本•拉登,为历时十年的追捕行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本文结合此次行动,对特种斩首行动这一作战形式进行深入探析——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的这句诗道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哲学思想——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在战争中,双方的军政首脑就是战争中的主要矛盾方面,对敌方的军政首脑进行击杀或劫持,能够在心理上对敌方造成强大的震撼,从而使其群龙无首,失去控制,不战自乱。特种斩首行动正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千里杀将、致敌混乱的重要作战方式。
    所谓特种斩首行动,是运用特种部队对敌方首脑或军队高级将领实施暗杀或劫持等行动,使敌方失去控制,陷入混乱或不战自溃的特种行动。这一行动着眼于最大程度地从心理上震慑敌人,使用非常手段除掉危险凶狠的对手,目前已成为特种作战的重要样式。
 
 
“杰罗尼莫”行动中美军与基地组织恐怖分子交火的画面
 
    务求一击必中
    特种斩首行动的目的非常明确,务求一击必中。其行动通常是在敌纵深和后方进行,作战环境异常复杂,具有极高的危险性,稍有不慎就会陷入危险境地,甚至有可能全军覆没。比如,1993 年10月3日,美军特种部队在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抓捕艾迪德的行动中,因两架“黑鹰”直升机被索马里武装分子击落,营救行动又遭到武装分子的顽强抵抗,导致160多名特种部队队员身陷囹圄而难以脱身。最终虽经第10山地师和国际维和部队的全力营救脱离险境,但仍然造成18人死亡、75人受伤,两架直升机被击落、一架被击伤,数辆卡车、吉普车被击毁的巨大损失。此役是越战后美军所遭受的最为惨重的军事失败,使美国颜面尽失,不得不无条件从索马里撤军。可见,特种斩首行动是一种危险系数极高的行动,必须周密筹划,以确保万无一失。
    装备精良 高层保障
    特种作战中,装备精良是确保作战行动效果的重要因素。如美军特种作战队员装备有最先进的间谍器材、通讯器材和化学制剂探测器,还有狙击步枪、眩晕弹、激光指示器、GPS卫星定位设备等武器装备。在此次“杰罗尼莫行动”中,美军出动了RQ-170隐形无人机和螺旋桨上加装降噪装置的“黑鹰” 直升机,海豹突击队配备有超光谱成像仪、装在头盔上的特种摄像头、指令接收器和可靠性极高的HK416卡宾枪(本•拉登正是被这一武器击毙的)等精良武器装备。
 

此次“杰罗尼莫”行动中,美军派出了4架“黑鹰”直升机
 
    特点突出 要求严格
    正是由于特种斩首行动具有上述特点,因此在组织实施时,必须把握以下三点:一是着眼全局,慎重决策。指挥决策机构在使用何种特种力量、选择何种目标、何时行动、达到什么目的,甚至具体实施方式方法等关键问题上,都必须从全局利益出发,进行多方面研讨论证,权衡利弊,综合各种因素慎重做出决定。二是整体协调,周密筹划。要紧紧围绕特种斩首行动这一主线协调各部门、各单位的行动;制定行动计划时,充分考虑各个环节、各个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定相应措施,确保不出现任何疏漏,并准备多套预案,保持行动的弹性;对各种行动预案要进行反复演练,确保每名成员都准确地掌握行动要领。三是善择战机,速战速决。特种斩首行动持续时间短,战机稍纵即逝,要善于选择最合适的时机发动攻击,确保不击则已,击则必中;深入敌后作战,行动危险系数高,必须快打快撤,绝不恋战,快速机动接近目标,到位后按预定计划迅速展开行动,达成目的后快速撤离作战地区。特种斩首行动具有自身独有的特点。首先,其针对的对象是在敌对方具有重要影响和地位的军政首脑,行动的成败对全局的影响较大,甚至可能改变整个战局走势。1979年苏军入侵阿富汗时,首战即以阿尔法特种部队袭击了 “阿明宫”,当场击毙阿富汗领导人阿明,为展开全面的入侵行动打开了良好局面。其次,斩首行动指挥决策的层次高。特种斩首行动是战略级决策、战役级指挥、战术级行动,其作战规模、作战任务、行动时机、打击目标等,通常由更高层次指挥员确定。再次,斩首行动强调出奇制胜。特种斩首强调实施“胆大心细”的突然行动,发起进攻的时间、地点、方式要出敌不意,使敌思想上没有任何准备;行动隐蔽、诡秘、迅速,尽量不给敌方反应的时间,陷敌于指挥紊乱、调动无序的混乱局面。
    只有做好了这些工作,才能确保一击必中,避免腹背受敌。
    回放“杰罗尼莫”行动
    当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被美军海豹突击队击毙的消息传出后,世界的目光为之聚焦。本•拉登的死亡意味着一个特定反恐时代的结束,也使这次特种斩首行动——“杰罗尼莫”行动走向世人的视野,这次成功的行动必将成为特种斩首行动的经典范例。
 
 
“9•11”事件的主谋——哈立德•谢赫•穆罕默德
 
    多次行动 找寻经验
    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了美国民航4架客机,两架撞塌了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大厦”,一架撞毁华盛顿五角大楼的一角,一架坠毁。这一系列袭击导致3000多人死亡,并造成数千亿美元经济损失。“9•11”事件之后仅过了一周,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与这次袭击有关的证据就被披露出来了。美国为此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并全力追捕本•拉登。十年来,追捕本•拉登的历程让美国备受挫折,期间美军曾6次错失良机,让人们对美军的能力和反恐前景不无怀疑。然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深植下了美军此次行动一击得手的种子。
    此次斩首行动,共有24名装备有先进夜视设备和武器的美国海军特种部队(海豹突击队6分队)官兵参与,他们连夜搭乘直升机秘密飞抵拉登住宅上空,并利用绳索从天而降,快速进入高墙环绕的豪宅内搜寻拉登,让住宅内的保镖们几乎来不及反应。
    精析情报 锁定目标 本•拉登在长达十年的逃亡生活中不打电话不上网,不向包括“基地”高层头目在内的几乎任何人透露行踪。美国中情局分析,必定有人充当信使,替本•拉登传达命令。在古巴关塔那摩监狱囚犯供词中被数次提起的一个名字引起了美国人的注意。几名囚犯都不约而同提到了“科威特”,他是基地组织的高级协调员,也是“9•11”事件主谋哈立德•谢赫•穆罕默德的下属。中情局还从其他在押人员口中得知,此人与本•拉登关系密切。
    2003年3月,哈立德•谢赫•穆罕默德在巴基斯坦落网。在欧洲东部一座中情局秘密监狱内,他向中情局提供了数名本•拉登“信使”的外号,但其中并不包括“科威特”。直到数月后的一次审讯中,他才承认认识“科威特”,但否认“科威特”与“基地”存在任何关联。
 
 
    当年意气风发的拉登
 
    2005年,默罕默德的接替者利比落网,经审讯,利比承认从一名信使口中获取接替穆罕默德的命令,但否认信使是“科威特”。中情局认定,利比和穆罕默德在有意保护“科威特”,说明“科威特”非常重要。情报分析师推断,只有本•拉登可能向利比下达接班命令,找到“科威特”,就能找到本•拉登。
    根据多条来自不同囚犯的口供提供的线索,美国军方的情报评估认定, “科威特”能接近本•拉登,并和他一起旅行。“科威特”曾被发现出现在托拉博拉山区,在本•拉登失踪之前,他可能是陪着拉登在此处的人之一。由此,美特工人员把“科威特”锁定为目标,并着手追踪。
    顺藤摸瓜 隐现敌踪 中情局耗时数年查明,“科威特”本名谢赫阿布•艾哈迈德,生于科威特,国籍巴基斯坦,在躲避美军打击时曾受伤。2010 年以前,中情局对艾哈迈德的行踪毫不知情,特工、卫星、监听设备无法找到他。然而,2010年的一次电话交谈“出卖”了艾哈迈德。艾哈迈德当时与一名同伴通电话,而那名同伴已受中情局监视,特工随即定位艾哈迈德,开始观察他的举动。
    2010年8月,艾哈迈德进入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一栋3层建筑。围墙高约 5.5m,顶端装有带刺铁丝网。这栋建筑几年前一度进入中情局视线,但没有成为监视目标,因为想像中本•拉登藏身处应有武装守卫,而这栋楼外围无人巡逻,几乎没有人员进出。中情局不确定本•拉登是否藏身这一地点,但相信这可能是找到本•拉登的最好机会。
 
古稀之年的拉登正在收看关于自己的新闻
 
    2011年2月中旬,中情局确定,建筑内隐藏着“高价值目标”。此外,中情局还认出了一些熟悉的面孔,借助卫星,美军最终确认本•拉登可能住在二楼或三楼。
    权衡利弊 果断决策 确认目标以后,2011年3月,奥巴马命令军方制定行动方案。4月28日下午,奥巴马与情报、军事和外交团队成员在白宫时局值班室碰头,听取针对本•拉登行动的可能选项。与会人员在两小时会议中权衡利弊,意见并不统一。奥巴马面临三种选择:或等待更多情报,或发动定向空中打击,或派遣特种部队实施特种斩首行动。奥巴马要求每个人表明观点,同时分析特种斩首行动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形:平民伤亡、人质遭劫持、直升机被击落、与巴基斯坦产生外交摩擦。与会人员的意见大致分为两派:白宫国土安全及反恐事务顾问约翰•布伦南和中央情报局局长莱昂•帕内塔支持特种斩首行动,其他人认为应等待更多情报。会议临近结束时,大约一半与会者支持使用直升机进行特种斩首行动,另一半提议要么静待情报,要么空中打击。会后,奥巴马离去,没有作出决定。
    美国东部时间4月29日8时许,即奥巴马登机飞往亚拉巴马州龙卷风灾区前,他召集高级顾问,宣布决定实施特种斩首行动。其原因有二:一是担心行动拖延可能增加情报泄漏风险,致使目标逃脱;二是美国海豹突击队已经就行动方案进行了多次演练,已整装待发。
    迅速行动 击毙拉登 当地时间5 月1日凌晨,4架由160夜间特种航空团驾驶员操纵的“黑鹰”直升机搭载24名美海军海豹突击队成员,携带先进战斗装备,从阿富汗起飞,开始执行特种斩首任务。
 
 
拉登藏身处示意图
 
    由于“黑鹰”直升机装备有降低噪声和减少热辐射的装置,具备躲避雷达探测的性能,因此美军成功地躲过了巴基斯坦防空体系,悄无声息地穿越了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界。4架直升机抵达巴基斯坦首都附近后,又掉头前往距当地60km的北方城市阿伯塔巴德,执行刺杀拉登的行动。即将到达目的地时,由于当地气温过高以及直升机负荷超重,导致一架直升机“碰撞着陆”,驾驶员和突击队员不得不摧毁这架直升机,转乘另一架直升机继续行动。
    到达拉登的“豪宅”后,美军海豹突击队队员通过绳索迅速降落到目标建筑上,与拉登的守卫发生激烈交火,他们边开火边搜查这座建筑的每一个部分。进入主建筑物的队员在清理完底层后,在三楼走廊发现了本•拉登,但开枪未中,本•拉登立刻退回卧室。随之进入卧室的第一名队员先是把卧室中拉登的多名女儿拖到一旁,而在第二名队员进入时,拉登的妻子便向他冲过来。该队员将其推到一边,然后一枪击中拉登胸膛,第三名队员则击中拉登的头部,使拉登当场死亡。除了拉登外,美军还击毙另外4人,包括一个女人、拉登的一个儿子以及两名信差。整个行动非常顺利,只持续了40分钟,美军士兵没有受伤。
    战法剖析
    “杰罗尼莫”行动堪称一个教科书式的特种斩首行动战例,在这次行动中,美国政府果断决策,情报获取和分析精确缜密,作战准备周密细致,作战行动隐蔽迅速。纵观这一行动,其成功经验可归结为以下四点——
    周密准备 精心筹划 为了确保特种斩首行动能够一举击杀本•拉登,避免打草惊蛇,功亏一篑,美国在行动前做了大量周密细致的准备工作,对行动全过程进行了精心筹划。美国在2010 年8月就对拉登踪迹的线索有了一定掌握,但为了确定这一线索,中央情报局不惜花费上千万美元的资金,展开为期 5个月的特别行动,进一步搜集情报,直到中情局局长帕内塔认定掌握的情报 已经具备足够的说服力,美国才决定采取行动。同时,美军针对这一行动制定了周密细致的方案,对行动的每一步骤都进行了精密合理的推敲,为了确保行动万无一失,美军还在阿富汗建造了一个模拟拉登住宅的实体模型,海豹突击队利用建筑模型进行了反复演练,不断修正方案细节,为行动的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
    坚定积极 果敢决断
    指挥员的决策是把握战机的关键因素,“杰罗尼莫”行动能够取得成功,与奥巴马果断及时的决策是密不可分的。当时,美国情报人员并没有亲眼看到本•拉登出现在建筑物内,只是根据情报分析得出的结论,对本•拉登的具体位置也并不确定,一旦行动,如果事后没有发现本•拉登,将极有可能引发与巴基斯坦的外交冲突,对美国的国际声誉也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而如果让本•拉登再次逃脱,今后追捕本•拉登将更加困难。无论上述哪种情况出现,都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况且,在高层会议上,只有半数人员同意采取特种斩首行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奥巴马以坚定积极的态度,果断决策,一举击杀本•拉登。
 
 
拉登藏身处的建筑物
 
    多维侦察 信息制胜
    从一定程度上讲,美国此次行动的胜利首先是信息对抗的胜利。本•拉登的保密工作极其到位,在长达十年的逃亡生活中不使用任何电磁信号,不向包括基地组织高层头目在内的几乎任何人透露行踪。而为追捕本•拉登,美国几乎动用了所有侦察手段,全面部署,构建了一个多维立体的侦察网络。经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美军通过审讯基地囚犯,找到了本•拉登“信使”的线索,随后又通过电话监听跟踪到了“信使”的动向。 2010年8月,拉登“信使”艾哈迈德进入阿伯塔巴德一栋3层建筑后,中情局推测拉登也可能躲藏在这栋建筑内。为了确认身份,美国中情局一队特工秘密潜入此地,在这栋建筑附近租了一套民房,用长焦望远镜和红外成像设备,24 小时不间断地监视建筑内的动静,仔细观察这所住宅的居住者及进出人员。特工们还用尖端的窃听设备,捕捉从这栋建筑里传来的声音,并监听这栋建筑的手机信号。美国的间谍卫星,也一直在 “盯”着这里,探测这栋建筑是否有地下通道。长达10个月的现场监控和情报搜集,为特种斩首行动的成功提供了最为关键的先决条件。
    隐蔽突然 速决歼敌
    特种斩首行动企图一旦暴露,不仅会造成行动的失败,而且有可能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为了确保行动的秘密性,美国没有同任何一个国家分享情报,包括英国、加拿大与澳大利亚等反恐盟友,甚至连本•拉登藏匿地所在的美国反恐盟友——巴基斯坦,都对这一行动一无所知。而且在4月29日,奥巴马按预定计划前往亚拉巴马州龙卷风灾区慰问,没有让外界察觉到任何异常,以至于5月1日凌晨,24名海豹突击队队员突然从天而降时,本•拉登及其守卫措手不及,几乎是束手待毙,给世人留下了一个津津乐道的经典战例。
 
 
“杰罗尼莫”行动中,一架美军“黑鹰”直升机坠毁
 
    深远意义
    “杰罗尼莫”行动的成功,是美国反恐战争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对世界反恐形势具有深远影响。
    首先,这是美国反恐战争取得的重大胜利。美国总统奥巴马在5月1日的电 视讲话中将拉登之死称为美国打击“基地”组织迄今为止取得的“最重要成就”。虽然恐怖主义不会随着本•拉登之死而烟消云散,但这次辉煌的战果无疑给陷入反恐泥沼中的美军打了一剂强心针。对于民众,本•拉登被击毙不仅充分显示了美国政府对恐怖主义“报复到底”的决心,而且对“9•11”事件受害者家属和美国民众的心理具有非常大的抚慰作用。
    其次,拉登之死可能导致基地组织的重组。由于恐怖组织的行动能力高度依赖个人魅力,本•拉登作为基地组织的精神领袖和实际领导人,他的死亡对于基地组织是一个沉重打击,将对全球恐怖分子和恐怖行动产生深远影响,并极有可能引起基地组织内部的重新洗牌,甚至导致基地组织四分五裂。
    再次,有助于美国脱离阿富汗战 争的泥潭。由于基地组织一直在资金、训练等各方面对塔利班提供无偿援助,支持塔利班对抗美国和阿富汗政府。本•拉登的死亡将有可能改变这种状况,群龙无首、混乱重组中的基地组织将一时分身乏力,使得塔利班失去最重要的外部支援,陷入孤立无援的艰难境地,最终迫使塔利班不得不选择向政府妥协,从而将美国从阿富汗战争的泥潭中解脱出来。
    最后,引发“后拉登”时代反恐战略变化和国际恐怖主义走向迷局。多年几无战果的反恐战争已让世人失去了当初的兴趣,而拉登之死则又重新聚焦了人们的眼球,平添了一份反恐斗争必胜的信心。各国反恐专家正在重新评估既往战略和国际反恐局势,谋划未来打击策略。而恐怖主义势力特别是基地组织在遭受重创之后,也必然重新调整。有道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是积聚力量疯狂报复,还是隐忍不发,伺机而动,国际恐怖主义的走向将出现新的迷局。近期,基地组织只确认了拉登之死,尔后活动相对平静,而这也许将是更大一轮恐怖主义风暴的前奏。
 
( 编辑:admin)
    美闻网---美国生活资讯门户
    版权申明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2012-2015美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