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 简体版 | 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Home> 军事秘闻> 军事评论> 军史评论> > 正文
美特种部队在索马里作战评析
时间:2012-11-16 15:21 来源:美国资讯网
字号:【
    2009年,在亚丁湾海域频 繁发生的海盗劫持商船事件,使 世人的目光再次投向有“非洲之 角”之称的索马里。海盗问题是 索马里近半个世纪战乱的“后遗 症”之一。早在1990年代,以美 国为代表的国际社会曾经为结束 索马里战乱而付出过种种努力, 不过,这次历经近3年的军事行动 终以失败告终。本文介绍了索马 里战乱的起源、经过,同时也总 结了其中的经验与教训——
 
 
战争带给索马里人民无尽的苦难
 
    政权天平倾斜引发新的灾难
    索马里是位于非洲最东部的一个农业国家,人口约840万,面积不足64万平方公里,因其国土像一只巨大的牛角直插印度洋,故得名“非洲之角”。虽然索马里是世界上最贫穷国家之一, 但其地理位置却极为重要,东濒印度 洋,北扼红海海口,不仅是地中海、红 海沿岸国家进出印度洋的必经之地,也 是贯通亚洲和非洲的重要枢纽。在阿卜 勒•哈桑领导下,索马里于1960年摆脱 殖民统治,赢得国家独立。但因伊萨 克、哈威依和达鲁德三大部族势力为利益龃龉丛生,因此索马里战火不断。 1969年10月21日,以西亚德•巴雷为首的一批民族主义军官发动政变,取得了 政权,他们推行“多部族利益均等”的准则,使索马里政局暂时趋于稳定。
    但是1 9 8 5年以后,西亚德走向独裁,打破原有平衡,激化国内矛盾。1988年5月索马里北部的伊萨克部族率先进行了大规模反政府的武装斗争;年底,南部的达鲁德部族紧随其后;而哈威依部族则于1990年成立了“索马 联合大会”组织。1990年8月,三大部 族成立联合大会党,展开对政府军的一致行动,并于1991年1月27日控制了首都摩加迪沙,推翻了西亚德政府。
    联合大会党宣布成立完全由哈威依部族组成的临时政府,遭到其他部族和利益集团的强烈不满,引发了新一轮的军事冲突,并形成了以临时总统迈赫迪为首的一派,以及以身兼联合大会主席、议长和军队参谋长三职的艾迪德为首的另一派。9月初,双方在摩加迪沙展开激战,造成大量人员伤亡。11月,双方冲突再起。1992年1月4日,迈赫迪集结部队进攻摩加迪沙。战至最后,艾迪德武装控制了首都以北地区,迈赫迪控制了首都以南地区。
    “山姆大叔”的“倾力相助”
    多年战乱的严重破坏,再加上从1989年底开始的严重的持续干旱,使索马里原本就十分脆弱的经济雪上加霜, 人口大量死亡。为解决索马里的国内冲突,挽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索马里人民,联合国、非洲统一组织、阿拉伯联盟等组织积极斡旋,于1992年2月14日促成两派在纽约签署停火协议。
    但墨迹未干,战火重起。为此,联合国再次向索马里派遣了一个20人的技术小组和50名军事观察员监督停火。由此,开始了长达3年的联合国索马里维和行动。对于一个“有枪便是王”的无序混乱社会,这点维和力量以及之后 派去的500名维和部队只不过是杯水车 薪。为有效控制索马里局势,1992年12月5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第794号决议,决定派遣一支多国部队前往索马里维和。
    海湾战争中,扮演了维持“正义” 形象的“山姆大叔”——美国对此甚为 积极主动。时任总统布什决定派一支 2.8万人的部队前往索马里,执行人道 主义救援任务。
 
 
    索马里武装分子使用的“技能”输送车。这是一种四轮驱动的小汽车,装备有重型武器,也可以作为人员输送工具

美军在摩加迪沙街头随时可能遭遇意外情况
 
    作战经过
    大兵压境 和平“希望”似在前头
    联合国决议通过后,法、英、日 等国纷纷表示愿意出兵、出钱、出物支 持联合国维和行动。1992年12月9日,以2.8万名美军为主,由14个国家组成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共计3.7万人,开始执行代号为“恢复希望行动”的武装行动。当日黎明,1 800名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在海空力量掩护下,从摩加迪沙附近的滩头登陆。与此同时,200人的法军部队从邻近的吉布提抵达摩加迪沙。随后维和部队很快控制了附近所有的港口和机场,并进驻基斯马龙、拜阿多等重要城市,摩加迪沙及邻近地区的局势迅速得到控制。
    面对大兵压境,迈赫迪和艾迪德 于12月11日再次达成停火协议,表示愿意进行和谈。在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主持下,1993年1月4日,索马里全国 和解大会预备会议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 的斯亚贝巴举行。3月15日大会正式 召开,索马里15个派别武装力量的主要 首脑、部族长老和一些非政治代表出席了会议,但各派权力斗争使进程一拖再 拖。最后,各派迫于多国驻军的强大压 力,加上非洲统一组织、联合国特使和 埃塞俄比亚总统梅莱斯的调解,终于 在3月27日晚签署了《亚的斯亚贝巴协 议》,就彻底解除武装、维护稳定与安 全、归还财产和解决争端、重建国家以 及过渡机制等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
    3月26日,联合国开始实施索马里维和行动的二期计划,即“恢复索马 里”计划。随后新上任的克林顿总统宣布,除部分人员外,美军主力将于5月底前撤回。至此,在众人眼里,和平似乎已降临索马里,索马里人民仿佛看到了和平的曙光。
    迎头痛击 敲醒美梦中的“山姆 大叔”
    索马里国内的各派武装力量通过与 多国部队长时间的接触,对其有了深入了解,在进行试探性对抗的同时加紧军 火采购以扩充实力。执行“恢复索马里 计划”行动的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维和 部队开始在索马里强行收缴武器——这 一举措触动了索马里各部族头领的切身 利益,对此极为不满的艾迪德认为联合 国偏袒迈赫迪,有意削弱他的力量,决 定对此实施报复。
    6月5日,驻索马里的巴基斯坦军 队对艾迪德武装军火库进行例行检查, 但检查中却突然遭到艾迪德武装力量的袭击。经过美、意部队直升机和装甲车 紧急救援,巴基斯坦军队才得以突围, 但还是造成了24名巴基斯坦士兵丧生, 47人受伤,美军3人受伤;艾迪德一方 则40多人死亡,131人受伤。“六五事 件”震惊了全世界。联合国随即紧急增 兵索马里,并授权维和部队“逮捕和审判”对6月5日事件负有主要责任的人。
    6月11日,维和行动司令部声明,联合国以“反人类”、“反联合国”和“煽动暴力”三大罪状起诉艾迪德。联合国秘书长的特使乔纳森•豪请求美国 增派特种部队抓捕艾迪德。至此,联合国在索马里的维和行动演变成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维和部队与艾迪德的较量。
    8月2日,美军遭到伏击,4名宪兵遇害。8月8日,美军士兵遭到索马里武装分子的袭击,4人被杀。8月22日,美军再次被伏击。美国政府对此甚为震 惊,国防部、国务院和中央情报局联合 制订抓捕计划,详细研究了对艾迪德的抓捕行动和处置方法。8月30日,一支由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的机动指挥部、 第75别动团第3营B连、三角洲C支队、第160特种作战飞行团等组成的约450人的美军别动队抵达摩加迪沙,展开抓捕 艾迪德的行动。但摩加迪沙市区街巷狭窄拥挤、四处通连、烟尘迷漫,老谋深算、行踪诡秘的艾迪德让美军吃尽了苦头。第一次行动,别动队未能及时到达目标区域;第二次行动误抓了一位与艾迪德相像的联合国救援组织工作人员;此后的4次行动因情报失误,不但无功而返且险象环生。9月21日,美军一举抓获了艾迪德武装的二号人物奥斯 曼•阿多。紧接着在9月25日,艾迪德 武装力量用火箭击落1架美军“黑鹰” 直升机,造成美军3死2伤。至此,美军与艾迪德的战斗进入了白热化。
    最后一击 落得满盘皆输
    10月2日,中情局内线报告,翌日 艾迪德将与3名高级助手在奥林匹克饭 店进行秘密会晤。10月3日15时15分,90名别动队员和三角洲队员乘6架“黑 鹰”直升机空降至奥林匹克饭店,行 动展开顺利,悉数抓获艾迪德的3名高 级助手,但艾迪德却逃之夭夭。1时小 后,“黑鹰”直升机开始撤离,但有1架 “黑鹰”因飞行高度过低被击落,驾驶 与副驾驶当场死亡,1名三角洲队员身 负重伤。附近地区前去营救的142名别 动队员陷入了艾迪德武装分子的围攻, 5人丧生。在营救这架“黑鹰”直升机 的同时,另一架“黑鹰”直升机在距离 稍远的地方被火箭筒击坠,一名驾驶员 被索马里人活捉。值得庆幸的是,1架 MH-6“小鸟”直升机冒着被击毁的危 险深入坠机地,成功救出第二坠机的两 名幸存者。从一架搜救直升机机降的29 名别动队员迅速组成半圆形火力网击退 索马里武装的进攻,在增援部队的配合 下抢救出坠机中的重要设备和人员尸 体。而增援的美军第10山地师人员以及 马来西亚和巴基斯坦部队遭遇到索马里 武装的顽强阻击,历经6小时奋战才到 达坠机地点。
    美军在近12小时的战斗中,先后有 19人死亡,84人受伤。索马里人员大约 500人死亡,700人受伤,其中三分之一 是妇女和儿童。
    匆匆收场
    10月4日下午,美国的电视屏幕反 复出现狂怒的索马里武装分子拽着一具 美国特种作战队员尸体游行以及面孔浮 肿而呆滞的被俘驾驶员几乎裸体地躺在 床上的画面。《纽约时报》写道:“我们 年轻的士兵不是凯旋,而是装在尸体袋 里被送回来的。”民主党国会评论员也 不无嘲弄地说:“无限期延长美军在索 马里的维和行动是错误的。”而英国首 相爱德华•希思、埃及外长穆萨、法国 国防部长莱奥塔尔也都对这次战斗进行 了强烈批评。面对来自国内和国外的压 力,美国政府一方面宣布,美军将派出 1 700名士兵、104辆装甲车和4架“眼镜 蛇”武装直升机前往索马里,加强美军 的实力;派出航母编队游弋于索马里附 近海域,进行武装威慑。美军对外摆出 一幅不肯善罢甘休的架势。另一方面, 美军则与艾迪德进行秘密谈判,达成了 妥协方案:艾迪德交出驾驶员和那具美 军士兵尸体,承诺不再与联合国为敌, 并参加全国和谈;美军则释放扣押的全 部艾迪德方面人质,今后只进行维持治 安和保护救援军队的任务,不再把艾迪 德派作为打击目标。
    10月17日,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奥 尔布莱特宣布,美国停止对艾迪德的通 缉。1994年3月25日,最后一批美国驻索 马里部队离开摩加迪沙。1995年2月28 日,美国海军陆战队和意大利士兵再次 在摩加迪沙登陆,掩护处境更加困难的 联合国维和部队撤退。3月2日,随着最后一批联合国维和部队撤出摩加迪沙, 标志着历时近3年、耗资20多亿美元的联合国索马里维和行动以失败告终。 联合国索马里维和行动没有达成胜 利大结局,以美军为主要力量的国际维和部队尴尬撤出索马里。但美军的表现 在这次整个行动中,其经验和教训都值 得一书。
 
 
索马里政府军乘坐皮卡车在首都摩加迪沙街头
 
    值得品评的经验
    选择最佳的行动时机
    1989年开始的干旱和多年的战乱使 索马里这个本来就十分贫穷的国家濒临 崩溃,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美国在此时实施维和行动,正好满足了索马里 人民渴望和平、渴望安定生活的迫切需 要。因此,在维和行动实施之初,美军 受得了索马里人民的夹道欢迎。与索马 里混乱的局势相比,联合国前期不到 600人的维和力量根本无法满足现实的 需要,美国在这种情况下积极提出参 与索马里维和,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国际力量
    美国人十分精通政治帐、军事帐和 经济帐。从其历次对外作战可知,美国从来都不单打独斗,总会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力量,以求得政治上主动、军事 上规避风险、经济上有人埋单。
    此次作战,美国打着联合国的旗 帜,进行广泛的国际鼓动,阐述美军出 兵索马里的“正义”性,对世界和平的重要性,并最终得到了联合国授权的 “合法”外衣;拉上英、法、意和巴基 斯坦、土耳其等国大有不解决问题不善 罢甘休之势。
    随后不久,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 队占领了基斯马龙、拜多阿等重要城 市,稳定了混乱的索马里局势,既展现了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又进一步团结巩 固了先前的支持力量,得到索马里民众 的认同。一时间,美军成了索马里人眼中的“救星”。特别是在以美国为首的 多国部队强大压力下,不仅斗争焦点区 域——摩加迪沙及邻近地区安全形势迅速好转,而且迅速促成了《亚的斯亚贝巴协议》 的达成,为索马里的和 平恢复及重建提供了可以遵循的基本依据。
    恰当运用各种战法,合理进行力量编组
    美军充分利用了作战的突然性,于1992年12月9日突然从海岸 登陆摩加迪沙,海军陆 战队士兵乘越野车和装甲输送车直扑港口和机场,展开先期作战行动。随后, 1 800名海军陆战队队员在海空力量的掩 护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港口 和机场,建立了基本的支撑点。作战过 程中,虽然美军多次丢盔弃甲,损兵折 将,但创造了奇特的“空降—陆送”战 法,加速了部队的作战行动,使用最先 进的武器装备和C3I指挥控制系统,能够几乎实时地掌握“黑鹰”直升机坠毁、 部队被围困等战场情况,为及时处置和展开行动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美军历来重视发挥武器的优势,此 次作战也不例外。以1993年10月3日抓 捕艾迪德行动为例,美军对投入的十几架飞机进行了科学编组。6 架MH-6小鸟直升机中,2 架负责先期攻击、2架负责 后方安全、2架负责运送先头突击部队和第3组三角洲 队员;6架“黑鹰”直升机 中,2架负责运送三角洲队 员和指挥人员、2架负责运 送陆军别动队员、1架运送 战斗搜索与救援人员、1架 作为指挥机;另有3架高空 侦察机进行高空监视与侦察 任务。从力量配置上看,基本上形成分工明确、梯次配备、力量恰当的编组,再借助于先进的C3I指挥控制系统,将各种力量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作战能力。
    联合使用多种力量,力求形成整体合力
    索马里行动是美国在海湾战争之后非常重要的一次对外军事行动。此次作战美军前后历时27个月,近十数次交手,先后动用了海军、海军陆战队、陆军别动队和三角洲特种部队,使用了航空母舰、“黑鹰”直升机、MH-6“小 鸟”直升机、高空侦察机、C3I指挥控制系统,成立了联合指挥部,统一协调 各国部队和各军兵种的行动,美军与盟军及其内部各作战力量的整体效能得到 进一步增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对于多国部队联合作战的指挥 控制能力进一步提升 在总结海湾战争 经验的基础上,美军在这个小规模多国 部队联合力量的实战行动中进一步验证 和丰富了其联合作战的军事理论。无论 是在最初的登陆控点的行动中,还是在 1993年6月5日紧急情况的处理过程中, 或是在1995年2月28日美、意再次登陆 掩护维和部队撤退行动中,各国部队的 协同与过去相比更加顺畅紧密。
    二是美军内部各军兵种的协同配合 能力进一步加强 索马里作战行动中, 美军的联合作战指挥中心(JOC)发挥了 重要作用。特别是在1993年10月3日抓 捕艾迪德的作战行动中,在近12小时的 作战行动中,美军先期投入了陆军别动 队、三角洲特种部队等160名战斗队员 以及第160特种飞行中队和19架飞机,后期又投入了第10山地师3个连,并得 到巴基斯坦和马来西亚军队部分力量的 支援。作战的结果虽然是美军受到重 创,但美军各部队在其中的作战协同却 不可抹杀。
    值得吸取的教训
    认真分析此次残酷搏杀的过程,其中有许多值得汲取的教训。
    战术上的行动没有服从和服务于全局
    战术上的行动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战 略全局,这是一个通俗浅显、必须遵守 的战争准则,但美国在这次行动中却违背了这条军事通则。从战略上来说,美 国的战略目的是控制索马里,扶植亲美 政权,把索马里建设成一个连接非洲和欧亚的军事基地,增大美国对世界的影 响力。但在实际行动上,美军却把捉拿 艾迪德作为主要目标。殊不知,控制索马里不等于抓住艾迪德,更不是消灭艾 迪德,同时,美军没有充分认识到艾迪 德在索马里和平进程中的作用。艾迪德通过多年经营在索马里具有相当强大的 实力,没有艾迪德的参与,任何政治解决方案都是空中楼阁。
    敌我优势劣势没有分析透
    作战行动不是简单的力量碰撞,而是包含高风险和高层次谋略在内的对抗,需要知天、知地、知敌、知我。海湾战争的成功使美国忘乎所以,漠视了索马里的具体情况,特别是在对付艾迪德武装力量的行动中,过低地估计了对手。
    索马里是一个长期混乱的国家, 人民渴望和平、憎恨战争,美军在对艾 迪德武装力量的作战过程中过多地伤及了无辜平民,特别是妇女和儿童,不可 避免地引起索马里人民对美军维和行动 的质疑甚至敌视。另外,索马里当时是 一个军阀割据鼎立、民族问题严重的国 家,军阀之间的矛盾,各族之间的矛盾,外部介入力量与内部分裂势力之间 的矛盾等交织在一起,使索马里成为一 点就炸的火药桶。因此,索马里的问题不仅仅是军事问题,更大程度上是政治问题。美国仅凭借军事手段来解决索马里问题只是一厢情愿,其结果只能是失败。
    此外,62岁的艾迪德曾任过索马里的警察总监,对摩加迪沙的地形了如指掌,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无论在情报、人力还是其他方面都具有相当强大的实力,加之面临维和部队的追捕,其活动已经转入了地下。在这样的国家,抓捕这样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狡猾之人,无异于军事上的盲动,美军虽布下天罗地网,却屡战屡败。
    缺乏重型装备
    战斗力是人与武器装备有机结合而 生成的,二者缺一不可。但此次索马里 行动,美军地面部队基本上是以轻型武 器为主,缺少基本的重型装备,以至于 在成功介入之后,没有形成持续的作战 能力。
    一方面是由于特种作战部队本身就 强调快速行动,部队武器装备以轻便型 为主,因此维和部队及“特遣别动队” 都没有装备坦克和装甲车。另一方面, 美军自认为拥有先进的空中力量,可以 对地面提供及时有效的火力支援。美军 中央总部司令霍尔1993年9月9日视察驻 索马里美军士兵时,发现1 120名战斗 人员居然没有战车。为此,霍尔向国防 部要求增拨4辆M-1“阿布拉姆斯”坦 克、14辆“布莱德利”步战车和一些重 型火炮。但是国防部长阿斯平以担心增 拨武器会促使国会认为政府加大了对索 马里事务的介入力度为由,否决了这项 申请。
    求胜求功心切,犯了军事上的冒险主义
    美军盲目地进行军事行动,当行 动受挫后,又急功近利不惜冒险。美军 抓捕艾迪德的行动一而再、再而三地失败——人去楼空、抓错人员、无果而 终,大大有损美军特种作战部队的威 名。比如求功心切的“特遣别动部队” 最终于1993年10月3日进行了一场错误时间、错误地点的错误作战。
    首先,时间上选择错误。其实美军可以选在夜晚进行行动,一是与艾迪德 武装分子相比,美军具有先进的夜视器 材,具备夜战优势,特别是第160特种 飞行分队,在黑夜作战可以像白天一样 在空中游弋自如。二是夜晚是艾迪德武 装分子的死穴。艾迪德派武装分子常在 中午时分服用一种类似大麻的兴奋剂, 下午兴奋、夜晚萎靡。
    其次,地点上选择错误。这次行动选定的目标位于巴巴拉交易中心附近,这一带正是艾迪德武装分子的聚集地。在这个区域采取行动,不可避免会与艾迪德武装分子产生十分激烈的交战,除造成双方较大的人员伤亡,还会造成平民的伤亡,引起政治上的被动。
    结语
    总之,美军在索马里军事行动的经 验教训显现出军事行动的典型案例,其中的功过曲直值得寻味。
    
 
( 编辑:admin)
    美闻网---美国生活资讯门户
    版权申明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2012-2015美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