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 简体版 | 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Home> 认识美国> 文化> 传媒> > 正文
电视广播进入网络
时间:2012-10-07 15:33 来源:美国资料中心
字号:【
 
    美国广播电视业为自身生存和成功的历史感到自豪。
    在半个世纪前,广播电台通过调整使自己成为便携媒体,并将播音重点从广播剧转为适合上班族在通勤途中收听的音乐,从而成功地经受了电视的挑战。调幅广播则以播放新闻和讨论争议性主题的节目经受了调频广播的挑战。
    半个世纪以来,电视成为全国人民每天晚上的消遣方式。美国人聚集在电视机前收看他们所喜爱的人物、体育比赛以及关于重大事件的新闻报导。电视现在仍然是美国人的主要新闻来源和最能吸引其注意力的广告媒体。
    如今,技术、受众行为和商业经营模式等方面的变化一再震撼了传统的广播电视业。
    传统竞争对手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尽管质量优良的CD音乐开始流行,在美国政府的法规允许电台合并以及同一都市地区及跨地区的很多电台同时播放同样的节目以后,广播变得越来越有利可图,然而结果却是,广播节目往往平淡无味,缺乏地方特色。
    2003年,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向13450家广播电台发放了经营许可证,比1970年增加一倍。美国有一万家商业电台,它们与政府广播相比处于主导地位,这种情况在世界上较为少见。
    在有线电视系统开始从多个电视台输入信号并在后来增加了有线新闻电视(CNN)和音乐电视(MTV)等专门频道以后,电视台第一次遇到了竞争对手。随着有线电视在上世纪 80年代进入都市地区,这些小规模的特许经营商开始合并为集团公司。电视台坚持要联邦政府制定有线电视系统必须转播地方电视台的规定,以此保住自己的观众群。
    九十年代出现了首次提供数字信号服务的卫星直播,于是越来越多的竞争接踵而至。有线电视也开始提供数字信号服务,其频道从几十个倍增至数百个。
    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特别是在有关所有权的规定放宽之后,电视业者通过购买竞争对手的股权和购买节目制作能力来应对竞争。现在,美国五家最大的媒体集团公司全都拥有有线电视频道和制作至少某些类型的电视节目,其中四家公司拥有有线电视传输系统,四家拥有广播电视网和电视台,三家摄制电影,两家拥有数百个广播电台。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其他主要媒体集团公司的相互关系盘根错结,难于跟踪。
    与此同时,广播和电视观众都可以用磁带或录像带录制节目,以便在其他时候收看或收听,因此不受节目时间表的限制。几十年来,这个办法太过于笨拙和复杂,因而在机顶盒(即输入电视节目时间表、简化录制方法和排除广告的TiVO和类似装置)问世以前没有构成严重的威胁,但机顶盒的普及使广播电视节目时间安排的重要性降低,开始出现受众控制节目的趋势。
    在九十年代,也许是因为人们太忙的原因,电视收视率逐渐下降。电影DVD、互联网、游戏机和其他新媒体也开始与电视竞争。据韦罗尼斯•舒勒媒体投资银行(Veronis Shuler)发布的数字,2000年人们用于看电视和使用互联网的时间比例是8比1,而到 2005年仅为4比1。
    互联网带来了竞争挑战,但也为广播电视业者提供了机遇。研究表明,有些人同时上网和看电视。电视频道可以通过在互联网上提供新闻和节目信息来宣传其电视节目。一个地方广播电台通过互联网可以向世界上几乎任何地方发布新闻。广播电视台可以指点受众上其网站获得更详细的报导,但它们发现让网民收看或收听新闻节目则比较困难。
    虽然总的新闻收视率出现上升,但是新闻制作人员面对的是变化无常,越来越分散的观众。有线新闻电视网(CNN)和其他一些电视台全天候报导新闻、天气和体育节目,观众可随时收看。一些地区性的全新闻频道接踵而至。地方电视台和新闻电视网扩大了节目内容,特别是在上午。
    不再有截稿时间,新闻随时都有并随时更新。新闻记者报怨说,他们没有时间去搜集新闻,因为他们必须不断地提供新的现场报导,24小时新闻和互联网实时消息的迅速传播使政治人物等新闻人物和公共关系从业人员没有多少时间作出响应或进行思考,特别是在全新闻频道通过新的卫星直播访谈节目使危机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很多观众随时在新闻、天气、体育和娱乐等各种节目之间变换频道。有些新闻节目因为担心频繁变换频道的观众换到其他频道,因此为即将播出的新闻作预告,以便将这些不断变换频道的观众吸引回来。
    尽管有关方面努力提供更多的新闻背景和分析说明以使晚间新闻具有独特意义,但是作为美国新闻网核心节目的晚间电视新闻多年来持续失去观众。2005年,在三大电视网主宰新闻节目几十年的王牌节目主持人因退休或死亡而全部更换。
    尽管如此,电视业者发现可以通过技术革新来改进新闻报导。新闻节目采用新的具有真实感的图像,特别是天气动画可演示即将到来的风暴的行进路线。卫星电视实况报导来自四面八方──甚至来自航空母舰和大沙漠中穿行的军车。有始以来,普通公民第一次能够看到在海外进行的战争在他们眼前展开。在最近的伊拉克战争中,随军记者除了进行例行的电视报导外,还通过互联网上的博客日志提供自己的记述。新闻仍然吸引观众并有利可图。
    总体而言,广播和电视的收入(分别为193亿美元和448亿美元)在2000年达到高峰后于次年下降。电视后来恢复,但广播持续疲软,而有线电视则稳步上升。
    广播电台的问题更大。从1995年到2005年,广播听众减少了13%。广告收入的下降以及由此带来的电台价值的下降导致一些广播集团的老板蒙受巨大损失,如最大的广播集团Clear Channel在2002年和2005年分别损失了170亿美元和49亿美元。2004年,为了留住似乎对太多的广告感到不满的听众,Clear Channel集团将用于促销和广告的时间减少了 20%。这一策略提高了广告价    格,同时鼓励采用短小的广告。今年有迹象表明,这一策略可能奏效,但广播仍然面临其他问题,包括新近对行贿受贿行为payola(指用钱或礼物作交换电台播音时间)展开的调查。卫星广播继续蚕食商业电台的市场,iPod和类似的数字音乐便携装置也导致竞争加剧。
    iPod及其同类装置有储存广播节目和重放的功能。这种储存信息和重放的方法叫做 podcasting(根据"维基百科",podcasting 叫播客;除"播客"外,其他的中文译名包括"爱波 "、"广波"、"波刻"、    "网播"、"聚播"、"随身播"、"自由播"等等。请参见http://zh.wikipedia.org/wiki/Podcasting/── 译者注)。它与TiVo(数字电视机顶盒)的功能相似,录制的内容包罗万象,从全国广播网到博客个人制作的内容不等。
    广播听众很早以前就能够用便携式装置进行录音和重放,但他们从未享有如此丰富和高质量的内容及控制能力,更未曾如此便利地管理和操控这些内容。
    电视业多年来一直期待实现质量改进方面的下一个目标──高清晰度电视(HDTV)。现在,这一天在晚行数年之后终于来到了。
    多年来,数字广播也在开发之中,有望实现CD音质和极大地提高接收性能,但业界在为广泛更新做出巨额投资方面缺乏热情。这一技术将使广播电台能够继续发射普通的仿真信号和多重数字信号。
    新竞争对手
    若不是九十年代发生的两大技术突破──即廉价的宽带互联网服务和视频压缩(video compression)──电视和有线电视业者可能会以高清晰度电视和新的频道轻松迈进21世纪。
    宽带服务指电话公司开发的数字用户线环路(DSL)和有线电视业开发的电缆调制解调器(cable modem)。这些服务为家庭和小企业提供高速、经济实惠的互联网服务。
    数字视频压缩是指对每帧视频图像中的信息进行描述,删除冗余信息或者人们觉察不到的信息,然后进行总结。经过压缩处理后的信号可以放在硬盘驱动器上,甚至在互联网上传输。很多这类压缩信号可经电子通路传输,而过去这样的线路只能够处理一个视频信号。由于有了更大的存储空间、信号处理能力和传输量,台式计算机因此能够用来播放甚至编辑录像,极大地降低了小型和独立录像制作者进入此市场领域的壁垒。
    数字视频压缩技术使联邦政府得以批准新的数字电视标准──它要求电视台在2009年以前将仿真电视频道转换成数字频道和信号。大多数电视台在多年不愿进行转换所需的投资以后,现在终于开始按照一种或多种新标准(往往包括HDTV)播放节目。数字电视机已经变得更经济实惠,消费者终于开始购买。HDTV的宽大屏幕可能会再次将一家人吸引到起居室一起看电视,但电视屏幕在变大的同时也在变得越来越小,便于移动,以供个人观看。
    考虑到iPod对商业电台构成的挑战,在苹果公司研制出可以播放视频的iPod时,各电视网紧紧抓住这一机会提供收费为1.99美元的黄金时段节目。初期的迹象表明,这一举措可能有助于提高收视率。
    尽管如此,新媒体仍然威胁着有利可图的传统电视广告模式的未来。另外两种筹资办法是按件计费和订购。任何人都可以在谷歌网上以免费或收费方式发行视频节目。有线电视和直播卫星电视也采用按件计费方式提供电视节目,与按件计费电影没有多大差别。现在,制作公司、编剧人员、演员、电视网和其他有关方面正在为如何分配这些收入进行争辩。
    由于互联网现在可提供越来越多的视频,电视业者预期会面临越来越多的大大小小的挑战。电信和信息技术公司已经开始推出互联网协议电视(IPTV,也称互式网络电视)。我们无法预知新公司和年轻的独立制作人将推出何种互联网视频产品,但可以肯定的是,大多数传统电视业者将以其巨大的资源、经验和生存与成功之道投入这场激烈竞争之中。
 
( 编辑:admin)
    美闻网---美国生活资讯门户
    版权申明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2012-2014美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