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 简体版 | 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Home> 政坛轶闻> 政坛新传闻> 政坛趣事> > 正文
美国总统国情咨文演讲故事多
时间:2013-09-22 14:18 来源:美国资讯网
字号:【

 

 国会给面子 总统“留一手”
 美国总统每年都要前往国会发表国情咨文,这从一个侧面显示出美国国会的权力,当然,也显示了它的傲慢。欧洲许多国家虽也有立法机构,但其拥有的特权远不如美国国会。有人将美国国会所拥有的权力喻为“三位一体”:它是“董事长”,没有国会的认可,作为“公司经理”的美国总统只能感叹举步维艰;它是“消防队”,随时监督政府的渎职和越轨行为并予以“浇灭”;它还是“建筑师”,负责建立并维护政府机构赖以运行的组织机构。
作为最高行政首脑的总统,每年要向国会提出国情咨文,供国会审议。
 当然,傲慢的国会还是挺给总统面子的。要知道,国会的两个分支——参议院和众议院——老死不相往来,一年到头很少有机会坐在一起开一个会。尽管拿一样的工资,但参议员自认为是州的代表,而众议员不过是选区的代表,因而打心眼里看不起众议员。众议员则认为自己是人民的代表,思想活跃,就是看不惯参议员的态度固执、办事拖拉、发言不着边际。除了每年的总统国情咨文演讲和个别外国元首到国会演讲等极少数场合,两院议员会坐在一起开会以外,他们之间很少一起露面。
 虽然国会两院给足了面子一同与会,但美国总统并不会把内阁成员全都带上。总统每年到国会发表全球瞩目的“国情咨文”时,至少会有一名内阁成员缺席。这样做并不是总统不领国会议员的情,而是为了以防万一。如果国会山遭遇突发性灾难事件,内阁成员全体丧生,那美国政权岂不陷入瘫痪?在9•11事件发生之后,这一惯例显得尤为必要,人们此时不得不佩服美国前辈政治家们在治国之道上的高瞻远瞩。
 鉴于美国副总统切尼自9•11事件以来一直与总统保持“距离”,以妨一二把手同时遭遇恐怖袭击、一起遇难,此前大家纷纷猜测,切尼可能不会出席布什总统的第一次国情咨文演讲。但结果大家都错了,这一次被藏起来的是内政部长诺顿。
 克林顿借国情咨文反弹劾
 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电台、电视台争相直播,各路记者云集,全球瞩目,其本身就是一件出彩儿的事。可是,能像美国前总统克林顿那样能出个大彩儿的却也并不多见。
 1999年1月19日晚,克林顿总统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这本来是一年一度的例行公事,但那一年却格外引人注目。因为,就在前一个月的同一天,同样在他发表国情咨文演说的大厅里,众议院通过了对他的弹劾决议。而参议院对他的弹劾审讯还在进行。在这种微妙的形势下,克林顿会在国情咨文中讲些什么?会不会对弹劾审讯进行申辩和反驳?人们等着看热闹。
 国情咨文演讲开始了。克林顿开门见山地回顾了执政6年以来的成就。他一口气列举了几个“之最”:创造了和平时期最长的经济增长期;居民住房拥有率创历史最高纪录;靠社会救济度日的人数下降到30年来最低点;失业率降至1957年以来的最低点;30年来首次实现财政盈余;达到25年来最低犯罪率和最清洁的环境。
 克林顿这样做可谓用心良苦。他的讲话在电视节目的黄金时段现场直播,基本上做到家喻户晓。任何一届政府都希望国民了解其政绩,克林顿尤其需要,他需要让美国百姓都明白,在他的领导下,这个国家经济形势很好,社会治安状况大有改善。只有这样,才能保住他居高不下的支持率,不被政治风暴所击倒。在整个演讲过程中,克林顿只字未提弹劾问题,但这正是其聪明之处,他用实际成绩为自己进行了最有力的辩护。难怪共和党人不情愿地说:“克林顿在困难的处境中,发表了一个精彩的演说。”《纽约时报》社论指出:“克林顿有效地开辟了反对弹劾的第二战场,打出一张最出色的政治牌。”
 克氏所描绘的美丽蓝图确实打动了许多美国人,民众支持较以往更加稳固,声望如日中天。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今日美国》和盖洛普民意测验机构所作的联合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克林顿通过发表国情咨文演说,成功地赢取了许多原先反对他的人,81%的人认为克林顿作为总统是“称职”的,79%的被访者对克林顿总统的工作能力表示“有信心”,更有84%的人对克林顿的国情咨文表示支持。
 当年的舆论认为,克林顿希望通过发表国情咨文达到的三个目的都实现了——争取民众支持、团结民主党和打击对手,这真是一记“漂亮的全垒打”。
 演说文字 因人而异
 每位总统对国情咨文都是慎重又慎重,他们总是会精心准备,考究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但每位总统又各有特色。
 1961年,肯尼迪总统在国情咨文中形容他的对外政策就像“总统盾形徽章上的美国之鹰,右爪抓着一根橄榄枝,左爪抓着一束箭那样,给两者以同样的重视”。此言实际上宣示了两个多世纪来美国的对外两手战略。
 而演员出身的里根总统可能当了元首还是忘不了老本行,发表国情咨文还想着电影。美国有部影片名叫《回到未来》(Back to The Future),根据D•布朗的同名畅销书改编而成。故事大意是:未来无路可走,许多看来是倒退的事情实际上是实质性的前进。这部电影深受美国大众的欢迎,里根总统就信手拈来,用到国情咨文演说里。一时间,“退向未来”成了流行成语。
 “挑战者”失事,国情咨文变悼辞
 1986年1月28日是美国前总统里根发表国情咨文的日子。但是,那一天发生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太空事故——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爆炸。当日,这架航天飞机进行了第十次飞行,发射后1分多钟,助推火箭爆炸,7名宇航员遇难,损失逾12亿美元,航天飞机飞行计划因而暂停了3年,“星球大战”计划也遭受严重挫折。
 机上宇航员全部遇难,他们分别是:斯科比、史密斯、麦克奈尔、杰维斯、鬼冢(夏威夷出生,日裔)、朱迪恩•雷斯尼克(女)、麦考利芙(女教师)。其中,麦考利芙是第一位上太空的平民,而且是女教师,她的太空之旅成为当时的全球焦点,美国教育界深感荣幸。她那次上太空是里根总统提议的,本计划由她开创太空课堂,向地面的学生讲两节课,每节课15分钟,实现太空教育之梦,使太空探测趋于实用。然而,壮志未酬身先去。她的学生由一分钟前的兴奋,变得伤心落泪。
 里根原定当晚发表国情咨文,结果改为发表一篇悲哀沉痛的电视讲话。他说:“这不仅仅是美国的灾难或美国的悲哀,而是全世界的灾难,全人类的悲哀。”  
 

( 编辑:燕婷)
    美闻网---美国生活资讯门户
    版权申明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2012-2015美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