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 简体版 | 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Home> 认识美国> 文化> 艺术> > 正文
视觉艺术篇:模糊的界限
时间:2014-01-03 16:45 来源:美国资料中心
字号:【
 
    关于当代美国艺术潮流,以前还可以用一些精巧的词语来做总括,像是“抽像的姿态性绘画"或"回归造型"之类,或许尚能说明某些时期的特色。现在想要这么精确指出某一时期的主导方向,却是难上许多,一方面是因为艺术形式的转变,另一方面则因为世界的变化。不过我相信当代艺术是在追随一些潮流,最好的了解方式就是审视代表这些潮流的艺术家,并思考这些艺术家是如何延伸我们对艺术的理解与定义。
    但是在我们了解艺术定义之前,也许应该更仔细审视"美国艺术"这个概念。它看似简单,实际却复杂许多。过去现代主义艺术评论存有一不变的信念,即深信有所谓"美国风格"的绘画或雕刻,里面带有一些"美国"才有的特质。现在"美国艺术"不能只用地域﹑民族起源或观点来解释,相反地,由于市场的全球化﹑国际通讯的便利及艺术家在各国之间如游牧民族般的游走,艺术的国家定位概念已变得没有那么确定。艺术家常常将许多国家列为自己的家,连自己的称号都要用连字符(hyphenate)来表达。我最近出席一场展览,展出作品涵盖全球各地的艺术家,我在会场上碰到一些国际艺术家,他们分别来自古巴﹑奈及利亚和中国,我在接触后才发现,他们原来在就住纽约市,离我的住所只有几英里远。
    这种流动性是讨论当代美国艺术的一个重要元素。国家之间的界限已在消失,至少艺术领域是如此,这反映所有其他领域的界限也在消失。几乎没有人在忧心绘画与雕刻所特有的本质。艺术家不但周游列国,还能不费力地跨越媒体创作,在作品中融合传统素材与数字科技,以及戏剧装置﹑摄影﹑表演﹑音乐﹑电影及录像。
    同样地,"公共艺术"曾意指摆放在公共广场上的大型雕塑品。现在所谓的公共艺术也许指的是网络上所看到的,或是指一小群小区成员共同努力的一项地方性计划。同样改变的是艺术观念,过去认为艺术应该限定在自有的领域。现今的艺术家在作品中混和了科学﹑政治学﹑宗教学﹑建筑学及生态学,并希望这些作品的影响力能超出画廊以外。
    艺术定义的延伸 
    想要在这艺术的美丽新世界中行走,必须头脑敏捷,并抛开先前之见。针对一些话题艺术家所做的调查,皆可清楚显示这一点。
    其中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即为艺术家兼电影制作人马修‧巴尼(Matthew Barney),他曾是纽约古根汉美术馆(Guggenheim Museum)一项主要回顾展的主题。巴尼不但是电影制作人也是装置艺术家,尽管他大部分的装置艺术都是由他电影里的道具所组成。他用毕生精力完成一部长达7小时、名为《悬丝》(Cremaster)的五段式电影巨巨。虽然每段在长度与视觉享受上与一部剧情片无异,在地方戏院看到的版本,却是和巴尼自己提供的有别。他的整部大作只有12句对话,还充斥着古怪、跨越性别与物种界线的角色及动物,像是猎豹妇女﹑跳踢踏舞的好色之徒﹑吹风笛的苏格兰人﹑由作家诺曼‧梅勒(Norman Mailer)扮演的哈利‧胡迪尼(Harry Houdini)及女演员乌苏拉‧安德鲁斯(Ursula Andress)扮演的悲剧皇后。五段电影提到许多事情,从30年代好莱坞的布斯比‧伯克利(Busby Berkeley)舞蹈,到连续杀人犯加里‧吉尔摩(Gary Gilmore)及共济会(Masonic)的秘密仪式。叙事结构具有高度的暧昧特性,评论家对于其中含意也是见解不同。
    巴尼之所以能成为当今最被热烈讨论的艺术家之一,是因为他将流行文化﹑私人幻想﹑高级艺术与建筑学的片段及惊人的意象,融入他那复杂、严格要求的电影世界里,呈现出一种自成一格的说服力及相对等的晦涩难懂。巴尼的作品经得起也需要一看再看,这样他精心设计的私人象征才能越来越连得起来。
    从马修‧巴尼的《悬丝》系列可以看出艺术如何与电影结合,以创造出有别于我们传统期望的创新表演。从伊莉沙白‧狄勒(Elizabeth Diller)和李卡多‧史卡费狄欧(Ricardo Scofidio)的作品,也可以看到艺术与建筑的结合。
    这两人虽是专业建筑师,在艺术领域也同样悠游自如,其作品对建筑的本质及实际作用,提出一些质疑。他们最著名的作品是一座委任建造却从未完成的海滩屋,他们建立的初衷是以一扇窗看出去的景色为创作灵感。除此之外,以此模式建立的无窗屋也是个难解之谜,要进入房子的内部看到厨房﹑客厅及卧室后,才能体认它是栋正常的房子。建筑的关键在于最远的一端,那里吊诡地制造出一种追寻圣杯(holy grail)的感觉,也就是让人觉得它的存在,却无法真正掌握。一旦穿过房子看到期盼已久的景观,横亘在眼前的却是一幅录像机录下来的影像,真正的实景还在更远程。这栋房子因此不但是栋功能性建筑,还是件观念艺术作品,观者在看过后不禁对自己感知现实的方式产生疑问。
    狄勒与斯卡菲狄欧也探索监视(surveillance)会如何改变一般人对空间的体验。这种探索源自他们早期的发展,他们当时利用窗户来创造出一种现代主义建筑学上的崭新透明之感。例如,他们曾为一家餐厅做内部设计,重点是将监视器镜头对准吧台客人,再将他们的影像放到监视屏幕上,让街上的行人都可以看得到。这颠倒了观者与被观者间的关系,也改变我们对于外在世界的感知。
    以生活为艺术
    这类结合建筑的作品,让艺术定义变得更宽广。以类似的方式,其他艺术家将他们的艺术活动移植到企业组织模式。茱丽亚‧谢尔(Julia Scher)就采取这种策略,她本身是位从事有投保保全业(bonded security)的专业人士,开有一家名为Security by Julia的公司。她在艺廊与其他机构里创作作品,工具是从保全公司借来的装备,像是监视摄影机﹑监视屏幕及听起来很舒服的录音广播,还借来办公桌椅,让穿着标准粉红色保全制服的人坐在那里办公。在纽约Andrea Rosen艺廊的一场开幕表演,她租用监视直升机将访客进入与离开画廊的画面录下来,再传回艺廊内的监视屏幕上。这样的摆置既嘲弄又颠覆当代人依赖科技所带来的私人与公共安全感,更由于触及到的行业,现已成为现代生活渐次增强的侵入性特性一部份,谢尔的观众因而遍及美国﹑欧洲及亚洲。
    前卫艺术想要消除艺术与生活界线的旧梦,因这些艺术家而有了新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在他们的作品中,艺术已成生活。这股动力也促成当代公共艺术领域一些最有创意的做法。"公共艺术"(plop art)指的是将一块焊接出来的钢制品,放在公共广场的中央,当今许多在公共领域创作的艺术家,却已走出这个范畴,转而积极接触会见到他们作品的社团成员。再一次,这可以导出与传统艺术作品不甚相似的艺术创作。
    艺术家普艾(J. Morgan Puett)便利用这种方式在南卡罗莱那州查尔司敦(Charleston)的2002年斯伯拉图艺术节(Spoleto Festival)创造独特魅力。她的作品称为《家庭式工业》(Cottage Industry),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现实状况。普艾接手一栋位于昔日黑人区的废弃隔板房,但此区目前已因都市更新计划而无人居住,她将这栋历尽风霜的建筑物改成一间小型服装工厂。普艾与本地织布工﹑女裁缝师及染工合作,建立起纺织及服装生产,其产品让人想起南卡罗莱那州南北战争前农庄主人及奴隶的穿著。她女仆的洋装便结合真实生活中郝思嘉(Scarlett O'Hara)最爱的紧身束腹与粗棉贴身内衣,这是用美学来打破过去主人与仆人间的阶级界线。
    在普艾的展览期间,工匠接管她的房子,在里面设置会议室﹑设计工作室﹑缝纫室﹑编织区及让访客能订制服装的商店。从政治的观点来看,普艾有几点要陈述。她的作品让人回忆起查尔司敦的艰苦时期,也为当地居民可示范一种他们可以从事的小型企业。这作品还促成艺术与非艺术人士共同讨论都市更新对于最弱势居民的冲击。作品中的「艺术」部分,一方面是奇想服装的创造,另一方面则是查尔司敦工匠的动员。
    虚拟领域
    美国艺术也在虚拟领域开疆辟土,艺术家创作出一定要在在线才能看到的作品。最有野心的此类艺术家之一是马修‧里奇(Matthew Ritchie),他创造出一整套宇宙论,不但在自己的网站上注销,还用略带密语的方式做解释。他的创作是以西方世界的创世神话为基础,还用到网络游戏里的互动科技,内容则以7个受损的天界人员(celestial agent)为重心,这些角色分别代表人脑的各个不同部位。他们从天界坠入凡间,摔裂成分布在七大洲的碎片。这些残破的生物,经过组合与再组合,创造出一种几近无限的故事组合,要看网上观众是如何看待。
    同时,由于某些艺术家偏好让自己的作品部分触及到"真实"的世界,里奇还将他的故事转换成抽像画,不论是墙上﹑天花板或画廊地板,都可以作画,其中一副在波士顿麻省理工学院,成为永久性的壁画。里奇或许对故事的一些细节没有交代的很清楚,不过很显然,他制造出一种创造寓言,以彰显艺术家做为新世界创造者的角色。
    艺术家也将数字科技与较传统媒体合而为一。其中最显著的代表就是巴基斯坦出生的纽约艺术家莎兹亚‧西坎达(Shahzia Sikander),她研究传统微型图画绘画术。她是以精美雅致的水彩画闻名,且她的绘画是以全面技巧融合印度及伊斯兰女性的形象所著称。然在德州居住期间,她利用逐渐流行的亚洲与西方艺术传统中获取的破碎影像﹑文字及符号创造数字绘画。这个过程也让她如    今日在全球化艺术世界里的外来艺术家般体验到制作千变万化图形图像的乐趣。
    传统中的变化
    艺术家探索研究新兴媒体并不代表摒弃传统艺术媒体。另一当代趋势为重新制作有纪念价值的艺术传统,只是过去与现代的界线早已模糊不清。这些不在意艺术历史进化论的艺术家所探究的传统也不过是消逝已久的传统。
    举例来说,瓦顿‧福特(Walton Ford)的自然绘画,就结合了现实主义及19世纪艺术家约翰‧奥杜邦(John James Audubon)动植物插图的精致构图。福特却将以变化,他用幽默的细节将绘画转变为对帝国的讽刺寓言。在纽约保罗卡斯敏画廊(Paul Kasmin Gallery)的一场展览,福特展出一幅画,上面画了一只一手拿水烟筒,一手翻阅探险家日记的猴子,另一幅则是描绘一只作势欲吞下较小型鸟的巨大欧掠鸟。
    约翰‧柯林(John Currin)也以相同手法创作充满古典意味的裸体画像和肖像画。他一丝不苟的油画与15世纪和16世纪北方文艺复兴及早期众所皆知的风格主义传统极相似,但是他给予人的感觉总好像有些不对劲。他特别偏好描绘变形扭曲的身体或脸部特征,且空洞眼神是他赋予绘画人物的主要特色,与上一代的大师级绘画相比,他的画作较与当代时尚流行相关。他结合老式与新兴艺术,模糊历史自觉与现代意识之间的差别。
    打破界限
    这篇简略的概论,应该足以说明当代艺术就是在塑造界线之移动与破除。如果说这些差异性极大的趋势间有什么统一之处,那就是都不愿意被简单的艺术定义所束缚。此类发展与稍早的艺术观念有很大的差别,之前的观念是强调艺术与生活分离,以及艺术会照着内在的规则前进变化。现在,不管在领域领域还是之外,变化都是事情发生的功能之一。
    在这个打破界限的年代,评论家的工作变得益加困难与有趣。现在在论及美国当代艺术时,已不可能再用一系列的形式发展或连续有次序的艺术运动来解释。反之,艺术成为一种过滤方式,让人可以厘清每天来自四面八方各式各样、相互冲突的新闻。当代艺术可以毫无限制地向各方撷取材料,不受领域﹑艺术传统及呈现模式的限制,结果是和产生它的这个世界,一样地复杂﹑煽动,也是对智能的一大考验。
 
( 编辑:Jane)
    美闻网---美国生活资讯门户
    版权申明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2012-2014美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