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 简体版 | 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Home> 认识美国> 文化> 传媒> > 正文
新闻工作手册:新闻写作
时间:2012-10-07 16:20 来源:美国资料中心
字号:【
 
    所有新闻报导都是由事实、观察结果、直接引语和细节内容组成的。记者收集的信息几乎总是超过报导所能容下的内容。由于为搜集信息付出了巨大努力,记者自然希望在新闻中尽量多用这些信息。但是,把所有相关事实都放入报导很少能成为引人入胜的好新闻。大量罗列信息的报导让人费解。 记者如果要解释一切,到头来往往会让读者不知所云。此外,报纸只有那么大的版面,广播与电视新闻只有那么多时段,而读者、听众、观众也只有那么一点空隙时间和注意力来跟踪新闻。
    好的新闻靠选择,而不是靠压缩。记者必须运用新闻判断力来决定哪些是应包含的重要信息及其前后次序。对于许多记者而言,写报导的最大困难是决定舍弃哪些内容。可以有助于作决定的一个方式是:确定新闻的中心点或主题,也叫焦点。
    焦点
    新闻焦点,从根本上说,就是说出"这条新闻的关键是什么?"。 波因特学院写作课教授齐普•斯坎兰认为,可以通过下列五个问题确定焦点:
    • 新闻是什么?
    • 人物故事是什么?
    • 景像是什么?
    • 我如何能用六个词来讲述这件事?
    • 结果如何?
    想象你正在报导一场迅速蔓延的山火灾情。你已经在外面花了一整天与人交谈,观察损失情况。现在,在动笔前,你需要给报导确定一个焦点。你也许可以通过运用斯坎兰的问题来找出焦点:
    • 新闻是什么?
    一场大火在城市以东的山区摧毁两座民房,但没有人员伤亡,城市商业区幸免。
    • 人物故事是什么?
    两家人现在无家可归,但庆幸仍然活着。
    • 景像是什么?
    在冒着烟的房屋废墟边,家庭成员相互拥抱。
    • 我如何用六个或更少的词来讲述它?
    火毁家园但精神仍在(Fire destroys homes but not spirits.)
    • 结果如何?
    一场危险火灾导致的财产损失有限。
    现在,写这篇报导的记者知道,他的起点应该是失去家舍的家庭;他将在报导开头部份引用一位家庭成员的话,对每个成员幸免于难表达感激之情;报导中还将包括一些财产损失的信息。记者知道可以省略一些收集到的信息,如商业区有多少消防队出动等,但记者仍然可能引用消防队长的一句话。
    这个焦点练习的结果并不是说,每条消息都只能有一个焦点。恰恰相反,虽然基于同样的事实,但不同新闻机构的记者会因为选择的焦点不同而写出不同的报导。在山火新闻的例子中,记者可以用同样五个问题而确定出不同的焦点。
    • 新闻是什么?
    本市商业区逃过山火劫难,大火仅烧毁位于市中心东部山区的两栋民房。
    • 人物故事是什么?
    业主对这场火没有伤到他们感到幸运。
    • 景像是什么?
    一位业主在店铺外与消防队员握手。
    • 我如何能用六个词来讲述它?
    火灾未能使生意停顿。(Fire can't stop business.)
    • 结果如何?
    一场危险火灾造成的经济影响有限。
    这篇报导的导语是业主松了一口气,在开头部份则引用了一位未遭火灾损失的店铺业主的话。两篇新闻稿包含同样的基本信息──两栋民房被毁而商家未受影响──但它们的新闻侧重点不同。在动笔之前知道重点所在,能帮助记者决定如何取舍事实和引语。威廉•津瑟(William Zinsser)在《论写作》(On Writing Well)一书中指出:"从思维清晰到写作清晰;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经验丰富的记者不会等到一天结束,亦即完成了调研、采访、观察之后,才来寻找新闻焦点。其实,他们在采访开始时,脑子里可能就有一个焦点,从而决定应去什么地方和找什么人采访。当然,焦点可以随着记者搜集到更多的数据而发生变化,这种情况很平常。对于记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在坐下来写稿之前,必须确定焦点。
    脑子里有了焦点仅仅是着手写报导的第一步。第二步是组织内容,安排结构顺序。首先应该把新闻的基本事实清楚地列出,然后决定哪些事实应该放在开头、中间、结尾。从采访记录中挑选出最佳原话引语或声音片段,然后决定它们应该在报导的什么地方出现。倘若需要把某些细节包括在报导中,要作记号。有些记者感到,在动笔之前写一个提纲很有用,可以按照它来完成写作。
    写作
    优秀的新闻写作要简洁、清晰、准确。这听起来很简单,但实际很不容易。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记者往往想把所得信息全部写进报导。但对忙碌的新闻消费者而言,要点突出的新闻更有吸引力,而且,新闻机构如果让报导拖拉冗长,就不会有足够的时间或版面报导其他新闻。
    一般而言,与其他类型的写作相比,新闻报导使用的句子和段落较短。每个段落只包含一个要点。当谈到另一个观点、人物或场景时,要另起一段。
    记者运用简洁直接的语言,以便于理解。新闻报导使用的动词、名词较多,形容词、副词较少。优秀的新闻稿不会措辞模糊,模棱两可,也不会重复(口+罗)嗦,每一个词都有份量。正像E. B. 怀特(E.B. White)在其经典著作《风格的要素》(Elements of Style)中说的,写作的一个基本规则是:"删掉不需要的词。"
    好作者总是努力挑选最恰当的词来传达意思。十九世纪美国作家马克•吐温(Mark Twain)说:"用词确切与近乎确切的区别,犹如闪电与萤火虫的区别。"为保证选词达意,记者经常查阅字典及参考书。
    新闻写作的对象是普通公众,因此,记者要避免使用多数人不熟悉的术语或专业词汇。如果为了准确,必须使用某个技术词汇,最好说明其定义。例如,一个有关全球能源的报导中有"矿物燃料"一词,记者应通过举例加以说明,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此外,记者要避免婉转的用语,因为它们会造成公众的困惑与误解。如果市议会投票通过"修建一个新的安葬设施",那么广播或报纸就应该告诉市民,本市"计划修建一个新墓地"。
    新闻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要向人们说明事情,而非仅仅叙述事情。比如,一篇好的报导不是仅仅说参加葬礼的家庭成员悲痛万分,而是会通过描写家庭成员如何相拥而泣来表现这种悲痛。好作者不是仅告诉读者那个人很高,而是会提到这个人在进门时需低头才能入。
    准确性对新闻写作至关重要。一篇准确的报导会有正确的基本因素:语法、拼写、标点符号、日期、地址、数字以及其他有关细节。人物的名字与年龄有误会影响记者的信誉。此外,准确的报导应该提供完整的信息,而不是一面之辞。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则新闻要做到面面俱到,囊括该题目的所有相关信息;然而,记者决不能漏掉关键信息,导致报导失真。比如,报导中说新的检测方法更容易诊断出口腔癌,言下之意,原来的检测方法不可靠。但是,如果新的检测方法仅仅是速度快一些,那么记者应该提到这一点。在第四章"新闻编辑"中,我们将详细讨论准确性的问题。
    导语
    报导的开端一般叫导语。它的作用是抓住读者、听众或观众的注意力,让他们继续读、听、或者看下去。导语一般有两类:硬导语和软导语。硬导语是对新闻关键内容的概括──如第二章所说的五个W与一个H。软导语则从渲染气氛或对一个人物的介绍开始。另一个看待两者区别的方式是,把硬导语看作是对"有什么新闻"的回答,而软导语则是对"有什么人物故事"的回答。
    无论软硬导语都可以用于硬性新闻。例如,关于新总理当选的报导可以有几种写法。硬导语可以这样开始:
    前反叛势力领袖乔舒亚•史密斯今晚当选总理,在自1993年以来首次举行的民主选举中赢得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选票。
    软导语可能采取不同的方式:
    在扬斯顿长大的乔舒亚•史密斯,从小就胸怀大志。他说,因为他的个子一向比同龄孩子矮,学校里的大孩子欺负他。当他对小学老师说有一天他会当总理时,老师笑起来。
    现在不再有人笑他。史密斯昨天以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选票赢得选举,成为这个国家自1993年以来的第一位民选领导人。
    如上所示,硬导语比软导语简短──常常仅有一句话。软导语虽然可能长一些,但其中的每一句话都为新闻要点服务。两种导语都包含这篇报导中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
    选择合适的导语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新闻的重要性与时间性,以及新闻机构、出版物或广播电视台的性质。一般而言,通讯社、网上新闻、广播电台以迅速及时为特征,因而它们的报导通常采取硬导语。每周一次的新闻节目或周刊一般多用软导语,因为大多数听众很可能已经知道了新闻的核心内容。
    最常见的软导语是轶事导语,即类似上例总理当选新闻的导语。轶事,顾名思义,是指一个小故事。一篇关于社会趋势的报导可能从数个相互联系的轶事或实例开始。在特殊情况下,某些新闻的最好开篇可以是一句引语或一个提问。所有这些导语可以被形容为"延缓式"导语("delayed" lead),即人们还要在几句话之后才能发现报导的主题所在。
    报导结构
    每个报导都有结构,一如人体都有脊骨。没有结构,报导就会成为一堆没有主干的事实大杂烩。结构对一篇报导能否让人理解和能够有意义至关重要;但并不是所有报导只应有一种结构。好作者会选择最适合报导内容的结构。
    倒金字塔
    许多报导以最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作为开头,这是100多年以前形成的传统新闻结构。这种"倒金字塔"结构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最上面,然后是其他信息,按重要性依次排列。这个结构对报导重要新闻或突发新闻非常有用,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实时性是核心。如果你是某个重要事件的新闻首发者,你就要在报导一上来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事。比如,关于强暴风雨的报导一般以受灾人数以及重灾地点为开端。在应该使用这种结构的时候不予使用,会被称为"埋葬导语",让公众难以了解新闻的重要性。
    在倒金字塔结构中,紧跟导语的信息扩充或发展导语所提的要点。在上面暴风雨新闻的例子中,记者可以进一步描述重灾区的景象,再加入引用幸存者或救灾人员的话。辅助段落依主题展开,加入细节,提供这场暴风雨的背景信息。如果是一篇长篇报导,记者可以加入一些与主题有联系、但非直接相关的第二手信息。例如,在暴风雨的新闻报导中,记者可以加入国际赈灾行动的信息,以及有关幸存者目前与长期的需要等。倒金字塔结构受欢迎的一个原因是,如需节省时间或版面,编辑可以从稿子的最后开始删节,不必担心损失主要信息。
    时钟沙漏
    所谓"时钟沙漏"结构是倒金字塔结构的一种变体。它同样是以最重要的信息为开端,但在几个段落之后,会掉转方向,变成一种通常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的叙述。用同样的上述暴风雨的例子来说,记者可能以一个硬导语开始,随后有几个辅助段落,然后根据某位目击者的经历开始叙述这场暴风雨的经过。这种叙述结构要求在开头部份与叙述部份之间有一个清楚的转折点。记者可能这样写:"当狂风暴雨骤然袭来时,农场主伊克巴尔•坎正在粮仓里。……",而后开始时钟沙漏下半部份的故事。有些报导完全按时间顺序走,这些报导往往是特写性质的。
    钻石
    新闻报导的另一个形式是"钻石"结构。在使用这种结构时,记者首先以某个具体人物事件开始,人物的经历揭示出报导的实质所在。这个小故事随后扩展开来,让人们看到其更广泛的意义。在报导最后,记者再返回这个人物的故事,以此结束报导。
    在使用这种结构时,记者常常会放入一个"核心"段,说明报导的意义所在。波特兰市的《俄勒冈人报》(Oregonian)执行编辑杰克•哈特(Jack Hart)说,核心段"可以回答导语所提出的问题,说明这个事件/情况为什么重要,将报导放入一个更宽的背景中"。核心段应在新闻的较前部份出现,以便让读者明白继续往下读的意义。
    钻石结构被广泛应用于电视新闻以及报纸报导。例如,在报导一种新的艾滋病治疗方法时,记者可以首先介绍一位需要治疗的患者,然后描述新的试验药物及其生效原理,在报导结尾时指出上述那位病人的医生预计,如果新药没有效果,病人将会不久人世。不管选择什么样的形式,报导的中间部份应该抓住听众,引人入胜。正如一位杂志编辑所说,高明的文章应该让读者想要知道下一步的情况。
    结尾
    除非采用传统的倒金字塔风格,并且估计编辑会对报导的后一部份有所删节,否则最好在动笔时已经对结尾有所构思,这就好像在旅行出发时脑子里最好有一个目的地一样。这一条对广播电视报导尤其重要,因为广播电视新闻不同于印刷新闻或在线新闻,听众观众不能选择接收信息的顺序,吸收信息的方式是线性的。有研究显示,听众或观众往往对最后的内容记得最清楚。因之,许多广播电视新闻的结尾是一个总结,再次强调新闻的要点。
    结尾常与开端相呼应,即重新回到开始提到的重要地点与人物。在基于时间顺序的叙述中,结尾是最后发生的事。如果前面提出了一个问题,那么结尾就可能提供答案。结尾常常展望未来。有时候,新闻故事以强有力的引语或人物声音片段作为结尾。但适合用这种结尾的情形很少,除非引语极其有力,再添加任何笔墨都有失效力,否则应该慎而用之。
    标明出处
    新闻报导区别于社论或评论的一个关键,就在于新闻报导需标明消息来源,也就是"谁说的?"。新闻报导要明确说出信息来源的身份,尤其是在报导有争议的说法或令人怀疑的信息时。
    出处既可以直接说明,也可以间接显示。以下是一个直接说明出处的例子:"警官安托尼尔•克斯塔说,那名男子已被逮捕,并受到谋杀罪的指控。"如果用间接显示的方式,这个句子就可以写为:"警方逮捕了这名男子,并指控他犯有谋杀罪"。在这两个例子中,听众都能够知道警方是信息的来源。
    大多数新闻报导要交代信息的出处,其主要原因是,要让公众自己决定是否相信得到的信息。比如,同样一条关于北韩决定中断核计划的报导,对于不同的人而言,可能具有不同程度的可信度,而取决因素可能在于这个说法的来源,例如到访中国官员或一组国际科学人士。
    明确消息来源出处的另一个原因是,让公众清楚是谁发出的有争议的言论,对这一言论负责的应是那个来源,而不是记者或者新闻机构。这并不意味着记者可以避免受到法律诉讼;这方面的法律保障因国家而异。但可以说,好的新闻报导都能明确说明某一指责来自哪里,某个立场属于哪方。
    当然,不是新闻中的所有信息都需要明确出处。指出每个细枝末节的信息来源,会使新闻报导变得无法让人理解。记者直接观察得到的信息,可以无须注明出处地给予描述。同样,没有争议的、普遍接受的事实,也无须明确出处。例如,记者可以报导某个足球队赢得比赛而无须说明出处,因为比分结果无可非议。但是,如果记者说某个候选人在政治辩论中获胜,就必须明确信息出处,否则就逾越了事实与观点的界线。
    引语与原声节选
    新闻报导主要通过记者的语言来叙述,但也会包括其他人的话,即引语和说话人原声节选片段。如果将人物直接说的话运用得当,引语可以使新闻生动有力。在报导开始部份用引语,可以让人对报导中的事情有一种亲近感,从而产生更大的兴趣。
    根据定义,引语必须注明出处,以便让人们知道谁是说话人。直接引语至少要有一句话,而且必须是原话。当一个人所说的话基本值得复述时,记者就可以用直接引语。部份引语大多用于文字报导中──当引用整句话会导致困惑或太冗长时,记者可以引用原话的一个词或短语。记者有责任将部份引语放在上下文中,使原意不会改变。例如,法国总统希拉克在数周动乱后发表的全国讲话中说:"如果不同歧视这一社会毒素作斗争,那么我们就不能有任何持久的建树。"有些记者在报导中完整地引用了这句话,但是伦敦的《卫报》(Guardian)在导语段落中只引用了其中的一个词:"杰克•希拉克发出呼吁,与种族歧视的"毒素"作斗争"
    就采访而言,显然不是被采访者的每一句话都值得引用,但是,应该如何选择直接引语呢?基本规则很简单:如果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得更好,就不要用原话或原声节选。很多新闻报导充满引语,而且大多是官员的话,它们没有达到这一标准。记者应避免选择仅仅陈述事实的引语,特别是官僚语言。谁需要听到市长说:"我们期待在下星期就如何向低收入人发放城市基金的应急计划作出决定"?这种信息可以由记者用更清晰简练的语言更好地重述出来。例如,记者可以这样写:"据市长说,人们至少要再等一个星期,才有望获得市政府的救济金"。
    最有效的引语应带有说话人的特点,为报导增添洞见。说话人使用有色彩的语言,反映出个人的经历或专业知识。电视调查报导记者托尼•考瓦里斯基(Tony Kovaleski)指出,这些引语要有激情。他说:"在采访中, 要努力抓住激情;在写作时,一定不要遗漏它。"一个有用的经验规则是,引用那些听起来真切的话,不要引用好像是照本宣科的话。
    一旦选好了最佳引语,就让报导围绕它们而展开。但是,美国NBC电视新闻网的记者鲍勃•多特森(Bob Dotson)警告说:"不要用原声节选取代更有效的报导叙述。"仅把引语或声段串在一起的报导,是一种懒惰的交差。"
    数字
    有一位新闻教授曾经把他的学生描绘为"做好事而恨数学的人"。大多数记者永远也不会热爱数学,但他们需要数学,而且需要知道为什么如此。数字虽然看上去很实在,但并不是没有缺陷。记者必须具备数字能力才能对有意义与无意义的数字加以区别,否则,他们的报导轻则造成误导、困惑,重则完全失真。
    记者需要有数字的直觉,在查看某些数字的时候,能够觉察出数字是否对头。他们需要通过数学运算来判断数据的含义。他们需要用数学概念来理解金融与商务,明了破产与繁荣期。一句话,记者需要用数学技能来理解数字的意义,就像他们要运用语言技能来理解字词的意义一样。
    能干的记者既有数字能力,也小心翼翼对待数字。他们能很快发现不对头的资料,并且具有基本的算术与统计学知识,从而能够核实有疑问的数据。他们知道如何计算百分比、比例、变率以及其他数字关系,从而写出比原始数据生动得多的新闻报导。他们能够而且应该把数字转换成普通人易于理解的语言。
    在今天高度技术化的世界,具有数字能力的新闻工作者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重要。他们是要能够评断和解释科学、医学、技术、经济新发展的作者和编辑。他们能够自己进行数据分析并从中发现新闻,而不是需要等待可能怀有其他目的的人所作的分析结果。
    一旦对数字进行过反复核实,记者就要决定如何在报导中使用它们。经验规则是,数字用得越少越好。数字应该四舍五入力求简化,并且放在上下文中以求含义清晰。《在发展中经济体中进行商务经济报导的10点经验》(Ten Practical Tips for Business and Economic Reporting in Developing Economies)一书的作者保罗•汉普(Paul Hemp)指出:"数字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它的真正意义来自于它的相对价值。"因此,在一条关于学校增长开支的新闻中,记者可以把原始数字转变为给每个孩子平均增加的开支。在一个谈到每年肺癌死亡人数的报导中,记者可以指出这个数字相当于每天有一架大型客机坠毁。
    记者如果不能掌握数学能力,就失去了一种解读周围世界信息的基本技能,如犯罪统计数字,污染标准,失业数字等。记者如果不具备与其所报导的内容有关的数学能力,必然会在追求准确性的过程中力不从心。
 
 
( 编辑:admin)
    美闻网---美国生活资讯门户
    版权申明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2012-2014美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