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 简体版 | 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Home> 政坛轶闻> 总统全景> 美国历任总统> > 正文
第41任总统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
时间:2014-07-14 17:32 来源:美国资讯网
字号:【

    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英语: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1924年6月12日-),中国大陆译作布什,台湾译作布希, 港澳译作布殊,为美国第41任总统。由于美国历史上存在过两位布什总统,因此又常被称为老布什,以便与同样担任美国总统的长子乔治•沃克•布什(小布什)作区别。
    老布什任内最为人知的政绩,莫过于1991年海湾战争。他在任内成功击败伊拉克,并向后者实施经济制裁。但其好战的作风使他对国内经济有所轻视,因而于1992年大选中败于比尔•克林顿,谋求连任失败。
    早年
 
青年时代的老布什参与二次大战
 
    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于1924年6月12日出生于美国东岸马萨诸塞州米尔顿市。父亲是普雷斯科特•布什,母亲是多萝西•布什,求学时代布什曾担任很多领导性职位,如学生会秘书长、筹款委员会主席、校报编辑,以至垒球队队长等等。
    1942年他于安多佛菲利普斯学院毕业。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从军,担任过美国海军的鱼雷轰炸机飞行员(服役期间为1942年8月至1945年9月)。布什在满18岁的生日当天加入了美国海军,并且在尚未年满19岁时就正式被授与任务成为真正的海军飞行员,派驻到圣哈辛托号航空母舰(USS San Jacinto CVL-30)上,是当时最年轻的海军飞行员之一。他曾在1944年一场于日本位于太平洋中的离岛小笠原群岛所发生的海战中,在父岛附近遭到日军炮火击中,跳伞逃生并获救。然而机上同僚皆在此任务中丧生。
    布什在1945年9月退伍,并立刻进入耶鲁大学攻读经济学,1948年获经济学学士学位。他在毕业后前往得克萨斯州加入石油探勘业。1951年与其他人合作,创办布什-奥弗比石油开发公司。1953年至1959年间,布什是扎帕塔石油公司的创办人和董事。1956年至1964年间,是休斯顿扎帕塔近海石油公司总经理。
    从政生涯
    布什从政生涯始于1960年代。1960年他当选为国会众议员,曾任众议院筹款委员会委员。1971年至1973年,他出任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1973年至1974年任共和党全国委员会主席。1974年至1975年任美国驻北京联络处主任。1976年至1977年任中央情报局局长。
    布什期间曾离过政坛一段时间,担任过赖斯大学副教授,并在得克萨斯州经商。他同时还是达拉斯、伦敦、休斯顿等地第一国际银行和一些公司的董事,也是哈特基金会会长。
    美国驻华联络处
    老布什从1974年10月21日到1975年12月7日在中国北京担任美国驻中国联络处主任(实际上的驻华大使,但当时中美并没有实际外交关系),老布什离任后回到美国担任CIA的局长。
[编辑] 美国中央情报局
    乔治•H•W•布什在1976年1月30日-1977年1月20日期间担任CIA局长的职务,参与了巴拿马的一些政治运作。
    总统生涯
    副总统(1981-1989)
 
老布什与里根商谈政务
 
    他于里根任职总统期间担任副总统(任期为1981年1月20日-1989年1月20日)。任内他极力保持着低调,曾出席过不少大大小小的公开场合,包括多个国葬仪式。这些都被媒体当作是喜剧的材料。
    在1981年3月30日里根在华盛顿遇袭受伤,老布什曾被其幕僚要求直接乘坐直升机返华盛顿。但老布什拒绝了,并称这不符合副总统的规格。其后里根与老布什任内没有出现重大纷争,一般相信与此事有关。老布什主持过一个专门的委员会,解除了逾百条被认为是过时的条例,并对其他条例作出修订,以缩减联邦政府的规模。这是配合里根的“小政府”主张而干的。
    1985年7月13日里根因健康问题需接受手术,老布什期间接替了里根的工作,成为了代总统。这是美国历来第一个副总统担任暂代总统的职务。
    总统(1989-1992)
    老布什于1988年代表共和党参加该年的总统大选,并于该年大选中战胜民主党对手麦可•杜卡基斯入主白宫。由1989年1月至1993年1月期间,担任美国第41届总统。
    他任美国总统期间,正值是冷战结束之时,既有德国统一,苏联解体,以及东欧脱离社会主义制度。在一次总统演说中,布什就曾这样说过以下一番话:
    “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与繁荣的世界里,但我们可以干得更好。世界需要自由,需要自由的价值吹遍全世界;独裁极权将走向末路,就像枯叶一样从古树上掉下来。一个强调自由的国家即将会采取行动,去迎接这个新世代的来临。
    波斯湾战争
    1990年8月1日中东局势变得紧张,由萨达姆•侯赛因领导的伊拉克,挥军入侵拥有丰富石油资源的邻国──科威特。由于中东是世界主要石油产地,西方世界担心油价会受到影响,把萨达姆•侯赛因看作为一个巨大的威胁。老布什起先发表声明,谴责伊拉克的入侵,是萨达姆胆敢与西方世界对抗的举动。他还很快就宣布美国将发动一项旨在防止伊拉克入侵沙特阿拉伯的防御行动──“沙漠盾牌行动”。
    美国国务卿詹姆斯•贝克组织了一个反伊拉克的34个国家的联盟:阿富汗、阿根廷、澳大利亚、巴林、孟加拉国、加拿大、捷克斯洛伐克、丹麦、埃及、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洪都拉斯、意大利、科威特、摩洛哥、荷兰、尼日尔、挪威、阿曼、巴基斯坦、波兰、葡萄牙、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韩国、西班牙、叙利亚、土耳其、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和美国。在这场战争中的66万人军队中美军占74%。
 
波斯湾战争中空袭伊拉克
 
    1991年1月12日美国国会授权军队将伊拉克逐出科威特,此后不久联盟的其它国家也授予它们的军队以同样的权利。
    1991年1月16日,联军开始执行名为“沙漠风暴行动”的强烈空袭:每天的攻击次数上千。使用的武器有制导炸弹、集束炸弹、空爆炸弹和巡航导弹。相应地伊拉克次日向以色列发射了8颗飞毛腿导弹。盟军的首要目标是摧毁伊拉克的空军和防空设施。这个任务很快就完成了,在此后的战争期间盟军空军几乎畅通无阻。虽然伊拉克的防空能力比预期的要好,但在战争第一天盟军只损失了一架飞机。
    战争只维持一个月,1991年2月22日伊拉克同意一个由苏联提出的停火协议。这个协议要求伊拉克在三周内退回到战前的位置。美国说回退的伊拉克军队将不被攻击,并限令伊拉克于24小时内撤兵。2月24日,美军开始了被称为“沙漠军刀”的陆战行动。2月26日伊拉克军队开始退出科威特。
    1991年3月10日,美军从波斯湾撤离了54万军队。
    美军认为伊拉克有可能使用化学武器,科林•鲍威尔后来建议在这种情况下美军可以炸开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上的大坝来水淹巴格达。但这个建议未被采纳。美国一开始希望萨达姆会被内部政变推翻。中央情报局被授权在伊拉克内部挑拨动乱。但当伊拉克南部人民开始暴动反对萨达姆时,美国没有支持他们,因为其它同盟者反对入侵伊拉克。结果是这场暴乱被血腥镇压。而且中央情报局中负责组织暴乱的人被撤职并被指责“违反了不许组织暴乱的命令”。
    在1998年出版的书《改变世界》中老布什讨论过改变伊拉克政府的问题:
    “假如我们在1991年消灭萨达姆政府,将陆战改为入侵伊拉克的话,那么我们将违反我们的不在行动中改变目标的宗旨,进入目标滑动的状态,其结果是不可估算的人道和政治代价……我们将不得不占领巴格达和整个伊拉克。同盟将立刻解散,阿拉伯国家会愤怒地离开我们,其它同盟国也会离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没有任何可行的,不违反我们的原则的“逃避计划”……假如我们入侵的话,美国可能今天还是一个敌对国的占领者。其结果——可能是悲惨的结果——将是另一个样子。
    经济问题
 
1992年美国总统选举结果。克林顿在多个主州份都获胜,而老布什则仅主要在中西部取得票源
 
    布什上任面对的第一个经济问题就是财政赤字。1990年时美国已出现$2200亿美元的赤字,在1980年以来增长了三倍。老布什认为解决的良方是减少政府开支,但在以民主党控制的国会之压力下,布什却只能选择加税来解决赤字问题。在1988年参选时老布什曾承诺在他任内不加税,但这一举动却打破了他竞选时的诺言。
    在布什任内美国还经历过一段长六个月的经济衰退,失业率跳升至高位,使联邦政府福利开支大为增加。至1992年失业率已上升达7.8%,是自1984年以来最高的水平。
    在1990年一次记者会中,布什就称他比较喜欢处理外交政策,多于国内经济问题。这一番话被外界视为布什爱打仗却漠视经济的证据。在1992年美国总统选举中,代表民主党出战的比尔•克林顿就以一句贴中刻下美国处境的标语攻击布什:“问题是经济,笨蛋!”(It's the economy, stupid!)
    1992年美国总统选举,布什因国内经济萧条而败给克林顿。在选举人票当中,老布什仅得约31%的得票,反观克林顿则取得68%的选举人票。
    卸任
    自1992年美国总统选举落败以后,布什一直在休斯敦过著退休的生活,甚少在公众场合露面。
    评价
    对老布什的评价主要是在于其对军事政策的侧重。由于其军人出身的背景,其好战之作风,打从担任总统时就已表露无遗。美国人就这样评价老布什:老布什面对军事政策就眉飞色舞,但一处理经济他就打呵欠。这就是老布什在1992年美国总统选举中败给克林顿的原因。
    撇开经济问题,西方对老布什的普遍评价是正面的,尤其是老布什在任内经历过苏联的解体和东欧政权相继变更,西方评论都认为这是老布什的贡献。而在波斯湾战争中老布什果断地向伊拉克宣战,使西方在军事政策上,都是倾向于支持老布什的一边。
 
( 编辑:Lingli)
    美闻网---美国生活资讯门户
    版权申明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2012-2015美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