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 简体版 | 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Home> 科技前沿> 科技巨头> 硬件巨头> > 正文
XEROX公司(2)
时间:2013-12-17 14:36 来源:百度百科
字号:【

  914“驾临”
  在复印机的研发过程中,哈洛伊德公司曾经向IBM推销自己的技术。IBM请波士顿的一家咨询公司做市场需求方面的调研。结论是悲观的,整个市场对复印机的需求量最多不会超过5000台。最终,IBM拒绝了哈洛伊德。
  从1947年到1959年,哈洛伊德为914型复印机(以下简称914)的诞生耗费了13年的时间,由于其所使用的纸张是9×14英寸而得名。 914的研发过程充满了传奇色彩,那是一个被技术人员的创造力大肆渲染的年代。比如,当纸张进入复印机的光感受带时,由于静电的影响,纸张会被吸附在感受带上。这个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解决,直到一位工程师在自家院子里修理自行车轮胎时突发奇想,用空气去吹纸,才解决这一难题。914除了配有特制的毛刷来清理磨粉之外,还配有一个小型灭火器,用于扑灭由于运转时间过长而导致的机器起火。总之,914就像一个蹒跚起步的孩子,虽然有些磕磕绊绊,但还是勇敢地走向了市场。
  914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在市场运作上也是经典的。由于体积庞大,914无法像其他产品一样,由销售人员展示给客户,施乐决定利用电视广告,而在当时的电视广告中,商业设备是很少见的。
  施乐的第一则电视广告的主角是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戴碧。当她为父亲复印文件时,只按动了一个键,复印就完成了。戴碧的广告非常成功,把“只需按动一个键”的产品亮点形象地展示给了客户,整个画面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温馨有趣。
  施乐的第二则广告更加轰动,这一次的主角已经不是小女孩,而是一只大猩猩。当它毛茸茸的指头在914上按了一下,复印件就从另外一端出来了。这则广告引起的争议超出了施乐公司的预计。广告播出的第二天,在很多公司里,秘书的桌上被放了一根香蕉,因为在当时秘书是复印机的主要使用者。播出广告的CBS 电视台几乎被全国各地的秘书的抗议电话淹没了。
  但是,当今天我们打开电视,黑猩猩依然是电脑公司广告的主角之一,所不同的是消费者已经接受了它,不再觉得那是对人格的侮辱。当施乐公司成功地利用电视广告激发了人们的购买欲望之后,下一步便是制定914的价格。这一次,施乐公司借鉴了IBM的租赁销售经验,采用了按印量计价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的主要原因是施乐复印机用户的差别很大,有些用户一天用不了几次复印机,有些用户,比如政府部门,则希望能够随时复印。
  在20世纪60年代,914复印机的售价高达2.7万美元,但如果用户想要租用一台复印机,只需要每月支付25美元,再加上每复印一张支付4美分。这种计价方法不仅成功地帮助施乐售出了二十多万台复印机,更让施乐垄断美国复印机市场长达十多年。
  914的成功,让二战后的许多退役军人加入了施乐的销售团队,他们使用在海军陆战队里学会的战术,在北美市场纵横驰骋。1968年,施乐公司的年销售额达到11亿美元,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家依靠一项技术在十年之内收入达到10亿美元的公司(第二家是苹果)。施乐成为全美国的明星,一个20世纪的灰姑娘。IBM的前总裁小沃森在总结一生的得失时说他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投资卡尔森的复印机。
  客观地说,施乐的成功有运气成分,在卡尔森潜心研究静电复印技术的20年间,没有真正的竞争对手出现。从1947年获得卡尔森的专利技术一直到 1959年推出第一台普通纸复印机的13年间,整个办公设备市场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在这段漫长的由技术转化为商品的过程中,施乐先驱者的顽强毅力成为施乐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沉淀下来。在传统工业领域,施乐是个被美国文化极力推崇的白手起家(from rags to riches)的典型例子。很多公司都想成为施乐第二,但是就像闪电通常不会在同一个地方出现两次一样,只有到了IT时代,这种凭借技术而迅速致富的神话才得以重现。而在施乐,威尔逊的后继者也在孜孜以求第二个卡尔森的出现。为此而建立的帕克研究中心(PARC,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不负众望,硕果累累。
  帕克研究中心PARC成立于1970年,位于加利福尼亚的帕洛阿图市(Palo Alto),坐落在山坡上,而山下就是举世闻名的斯坦福大学。
  毫无疑问,帕克是施乐人的骄傲。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帕克却没有带给施乐除了骄傲之外的任何利益。帕克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PC,却是IBM第一个将 PC推向市场的;帕克首先发明了图形用户界面(GUI,graphical user interface),却被微软和苹果最终运用于各自的操作系统;帕克发明了WYSIWYG(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所见即所得)文字处理程序,现在普及的却是微软的Microsoft Word;帕克发明了因特网(Internet),施乐却难以在网络风暴中有所作为。这其中的原因很多,既有帕克本身的原因,也有施乐公司的原因。
  施乐为帕克营造了最宽松的研究环境。“在美国最优秀的100位电脑科学家里,有76位在帕克。”负责人鲍勃·泰罗(Bob Taylor)利用扁平的组织结构创造出了充满活力的研究氛围,“我们只招收那些眼睛里有火焰在跳动的人”。帕克的研究人员与施乐公司其他员工的文化差异明显。他们蓄长发、不洗澡、不穿鞋子上班,而且每周都会在所谓的“豆袋房”里举行会议,所有的参会者都会用塞满豆子的口袋当坐垫。借助于打破常规的举止与怪诞的造型,帕克的科学家们甚至登上了《滚石》(Rolling Stone)杂志的封面。虽然这些差异并没有影响帕克在科学研究上的成就,但却阻碍了这些研究成果在施乐公司的应用。
  帕克历史上最令人惋惜的项目恐怕要算奥托(Alto)了,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台个人电脑。当它在1973年诞生时,苹果电脑还在沃兹(Steve Wozniak)的脑子里;当沃兹与乔布斯(Steve Jobs)开发出革命性的苹果Ⅱ之前,在帕克的实验室里,从科学家到助手乃至秘书,都已经在使用个人电脑了,性能远在苹果机之上。而奥托的用户不仅包括大学,更包括白宫和国会众参两院。
  虽然研发出了第一台个人电脑,帕克还是将研究的重点放到与施乐相关的文字图像和更重要的信息交流上。借助于电脑,以及后来出现的文字处理软件、 GUI系统和数据管理软件,帕克的研究人员开始感到面前的机器不再是大工业时代的工具,它将能够帮助人们管理信息、分析问题乃至做出决策,电脑将带来新一轮的工业革命。
  在1979年施乐的广告中,帕克的科学家们向人们描述了他们眼中的未来办公室:比尔走进了自己的办公室,他是一位中年管理者。坐下之后,他打开电脑,对桌上的施乐电脑说:“早上好,弗雷德。”弗雷德是他的施乐电脑的名字。弗雷德也向他问候道:“早上好,比尔。”
  比尔问:“今天早晨有什么新的邮件?”电脑屏幕上显示出他昨天下班后发送的电子邮件的目录。比尔开始利用鼠标浏览着邮件。“这封邮件挺有意思,”比尔说:“我需要打印两份。”比尔按下几个按键,很快,秘书从打印室送来了打印好的文件。比尔谢了秘书,转回自己的电脑:“弗雷德,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读读这份文件。”他在键盘上按了几下,电子邮件便被立即发送到全国各地的分公司。
  这种景象在今天看来已经司空见惯,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光盘、互联网、手机、随身听,甚至电子手表都还没有诞生,这种对未来的大胆设想让当时的许多观众瞠目结舌。
  孰是孰非
  1968年是施乐发展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这一年发生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事是卡尔森在去世。威尔逊在谈到卡尔森的贡献时说:“从他的一生中,我们施乐人学到了很多。我们遵循的准则影响着我们的所作所为。首先,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人是一切创造的原动力。同时,我们也知道了,只有那些能体察到他人未曾注意过的需求,并生产相应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满足这些需求的人才会赢得巨大的回报。” 第二件事是彼得.麦克卡隆(Peter McCollough)接替威尔逊成为施乐新的CEO.他毕业于哈佛大学,在加入施乐后一直工作在销售第一线。在他看来,任何市场的变化都是一次机会,而机会所要求的并不仅仅是被动反应,更包括主动出击。
  新旧轮替,市场与公司本身都在期待施乐的变革。
  麦克卡隆希望能够在新兴的信息技术领域有所斩获。1970成立的帕克正是他为了实现梦想所做出的努力之一。威尔逊曾经对麦克卡隆说过:“我们现在只是在传递图文信息,人们要把东西写下来,然后复印,再由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才能使信息得以分享。但是在将来,所有的信息都将不再是图文形式。在即将到来的电脑时代,将用数字来处理信息。20年后,如果我们还想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我们必须也能用数字来处理信息。”麦克卡隆用“信息建筑”表明他所设想的施乐的发展方向。他希望公司能够制造出一系列与办公电脑化相关的产品以加速信息的流通。这个设想反映了麦克卡隆的远见,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他并没有让普通员工能够理解公司的远景规划。大多数施乐员工所能得到的不过仅仅是“信息建筑”这个晦涩难懂的术语。在他们心目中,施乐仅仅是一家复印机公司而已。
  1968年,施乐的销售额达到11亿美元,纯利润达到1.38亿美元。强大的财务实力使得麦克卡隆决定用收购加速施乐的电脑化过程。从专注于商业数据处理的数据科学系统公司(SDS)、生产轮式印刷机的戴柏洛系统公司、生产电脑硬盘的世纪数据系统公司到生产软盘驱动器的舒加特联合公司、生产测绘印刷机的凡赛泰克公司和生产军用复杂电子光学仪器的EOS公司,大规模的收购除了让施乐耗费了大量资金外,并没有一家是与麦克卡隆的宏图有关联的。最失败的收购是SDS公司,当施乐决定用九亿美元收购这家公司时,他的年利润只有1000万美元。若干年后,SDS的前任总裁在谈及这次收购时说:“我们把一匹快要倒地的死马卖给了施乐。”
  更为不幸的是,大规模的收购引发了施乐公司与这些非复印机公司间的文化冲突,即“复印机帮”与“西海岸帮”的相互对立。“复印机帮”一点儿也不欢迎外来者,他们认为,西海岸人研究的那些复杂玩意儿根本不可能为公司挣钱。“西海岸帮”则将“复印机帮”看做是一群完全与世界潮流脱节的老古董。
  在任何公司或家庭中都会存在政治问题,但施乐的政治问题已经到了水火不兼容的地步了,给公司带来了灾难。这些问题不仅导致施乐公司损失了大量金钱和时间,更重要的是众多优秀的人才因为无法忍受公司内部的斗争而选择离开。受到影响的产品之一就是奥托电脑,当IBM与苹果公司的个人电脑大举开拓市场的时候,施乐公司却因为人员与资金的双重原因,难以抵抗强大竞争对手的攻击,不得不撤出市场。
( 编辑:Lingli)
    美闻网---美国生活资讯门户
    版权申明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2012-2014美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