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 简体版 | 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Home> 求学美国> 教育评论> 中美教育话题> > 正文
中美教育比较中的一些误会
时间:2013-11-14 14:37 来源:美国资讯网
字号:【

 
    我觉得作者留学一年,有这么多思考,确实难能可贵,但看得出他/她的问题就在于只来了一年。
    我没在伯克利上过学,也许作者的感觉很敏锐,但我想说他/她似乎想用伯克利来概括整个美国高等教育,我认为不妥。美国学校独立办学,教育思想可以炯异。(其实国内北大,清华不同,南京大学,汕头大学近年来也各有千秋。)在美国一个大学崇尚的风气,另一个也许视为不屑。研究生院则更以系,甚至教授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比如你想独立思考,有的教授就会认为你不听他的话,或不尊重他,从而给你个脸色看,让你知道不顺他思路走要吃苦头;而一墙之隔的另一个教授,则有可能是个消遥派,只对你的结论评头论足,从不过问你的具体过程(实际上他都有可能不懂你在做什么,绝非笑话,我有好几个朋友都有这种老板。)这第二种老板,如果你过多地与他讨论他都会烦,然后教导你作为研究生当自立更生。
    另外我不知作者关于美国学生竞争程度的判断是如何得出的。也许出自两个原因,一是作者来自清华,那里的日子是不是特别难过?二是作者上得是伯克利,有人曾说那里好混(我不大相信,也许是宽松些)像MIT的课业异常沉重,耶鲁则以考试压力著称(布什在那里铩羽而归)有的学校自杀,凶杀年年不断。相反的,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大学实际上是严进宽出,而美国孩子给我的印象是越大越辛苦,我的那些学生的负担:借债上学,考试不断还要门门考A. (这个制度绝不像文章作者感到的那么美妙,也许他本人凭中国学生的功底得A习惯了,他哪知道他得了A,必然有个同学得C与之平衡。)所以这种分数有其优点,但主要是便于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对于某些学生,这是个巨大的压力,你只要想想如果你的同学和你一样起点,又和你一样用功,那你得A的可能会大大降低,因为即使你考92分(学得不错了),但别人都考95以上,你必然不会拿A. 但如你不能保证门门考A, 你毕业后上顶尖医学院,法学院的机会便大打折扣。
    另外我发现,或者记得在国内许多人喜欢把中美教育的对比粗线条比较,比如说“知识型和能力型”,“考试型与开拓型”,本文作者其实并未跳出这种框框,与其说是留美一年感受,不如说来美国验证自己在中国先入为主的一些看法,并为似乎找到依据兴奋不已。但我必须说这太肤浅了。没当我看见我的那些为进名牌医学院日夜用功,疲于奔命的学生,他们把教材几乎吃遍,好在考试中分数高于班上其实人,我就想他们难道不是在为考试学习吗?而且我发现有的美国人“能力强”,并不是得利于所谓的“能力型,开拓型”教育方式,正相反,他们无法忍受学校的压抑气氛,他们不是草草应付功课,就是干脆辍学而去,这才有美国一半顶尖富翁竟连本科学历都没有。
    在美国,教育更多的意义是一种投资,学分,学位,都是某种货物,是作为在社会上立足必备的一种 training process, 虽然中国人热中于谈论美国的“能力”教育,但我没发现美国学生在这方面受益多少,你会发现许多教授一样照本宣科,然后“能力”教育的重担就落在我们这些远从中国招募来的“洋和尚”或本土那些在研究所见异思迁的美国学生(他们念不到头的比率很大),可我们这些人能如何提高他们的能力呢,多开玩笑少用功,或多“启发”少直述,天知道。
    我觉得,美国学生显得能力强,正是因为从小到大,他们比中国学生有更多的“非学校生活”,不用说他们玩耍一样的大学前教育,即使上大学后,他们每年有三分之一或更多的时间是“假期”,一段可以离开辛苦用功啃书本的学校的时光。他们旅行、交友、打工、开公司、阅读、学艺术......还没毕业就接触了许多的社会生活,他们少有中国学生毕业时“出校门”的新鲜感或恐惧感,因为他们没有“校门”。同样是死板的清华园,去问问那些住在校外公寓,甚至饭店里的,拥有自己公司与专利的学生“老板”,学校应如何教书能提高他们的能力。
    美国学校较为活跃多文化,是事实,但那更多是为了吸引学生来报考,或减轻他们求学压力。我不觉得有什么额外的“能力”因子被输入他们的思想,如果以为考题怪一些,动手题多些,或者对奇谈怪念鼓励一番就有助于“能力培养”,也太幼稚了一点,也许这对小学生有用吧?
    中国学校,实际上是大学前教育,摧残学生的是僧多粥少的全国高考制度,扼杀了许多天真少年的花样年华;而在大学期间,对学生不利的是专业过窄,及过早决定专业,和教材老旧。而在具体授课方面,我倒觉得老师们已尽力了,回想一下,从高中到大学,总有一些优秀尽职的老师,他们竭力把课教得生动易懂,花样繁多,美国的好老师,好课堂也不过如此了。所以我以为中国教育体制对学生课余时间和空间的禁锢可能是最失败的地方,这造成了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与真实世界的脱节。新毕业生走上社会时的尴尬窘态,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所谓“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一重强烈的陌生感,使他们不知所。
( 编辑:Lingli)
    美闻网---美国生活资讯门户
    版权申明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2012-2015美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