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 简体版 | 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Home> 政坛轶闻> 大选传奇> 历届大选辩论> > 正文
美国总统大选辩论花絮
时间:2013-11-14 14:21 来源:美国资讯网
字号:【

    美国总统大选过程中不仅有理性的因素,也掺杂着或多或少的感性因素。候选人除要充分表达他的治国理念之外,还要给选民们展示出良好的个人形象,这在选举过程中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而自从电视机面世以来,这种作用就显得更加明显。下面几个总统大选中的小花絮似可兹证明。

       1980年:制胜咒语“There you again!”
                                                              ——里根——卡特

    1980年美国总统大选,主角为里根和卡特。在最初的民意调查中,里根得分一直落在卡特后面。相当多的选民因此认为里根的败选是一件相当靠谱的事情。辩论当天,可能是急于求成,现场的卡特明显有些急躁,说到激动处更显得盛气有余而沉稳不足。相反,演员出身的里根似乎更知道在镜头面前应当怎么做,他自始至终保持着一种举重若轻、有条不紊的姿态。不仅如此,在辩论现场,里根每每在卡特面露紧张时,总会神色轻松地回应一句:“There you go again!”(你又来这一套了!) 那口吻听上去象一个慈详的父亲在耐心教导身旁一个年幼无知的孩童。
    很快,“There you go again!”在一夜间风行全美,卡特大势遂去。

               1984:幽默的“倒打一耙”
                                                                  ——里根——蒙代尔

    1984年,73岁的里根竞选连任,对手是比他小近20岁的民主党人蒙代尔。竞选辩论时主持人问里根:“总统先生,从年龄上来说,您是历史上最年迈的总统。您的一些幕僚们说,最近和蒙代尔先生的遭遇战之后,您感到很疲倦。想当年肯尼迪总统在古巴导弹危机中,曾连续好几天通宵达旦工作。您是否怀疑过,您自已在相同处境中能有如此的精力与体力吗?”
    这是一个很刁钻的问题,明显在质疑里根的年龄是否适宜当总统。此时,里根带着友善的目光看了看主持人,然后微笑着说:“亲爱的先生,我希望您能知道,在这场竞选中我无意把我的年龄当作一项资本——我不打算为了政治目的利用我对手的年轻和缺乏经验。”
    里根的回答幽默而意趣风生,不仅使得主持人脸上露出钦佩的表情,在场的竞争对手蒙代尔竟也忍不住笑出声来。结局是里根最终获得连任。
 

             1988年:难解的“魔方”
                                                     ——老布什——杜卡基斯

    1988年马萨诸塞州州长杜卡基斯竞选总统,在民调中一度领先老布什十几个百分点。但在辩论中,记者问他如果他的妻子被谋杀,他是否主张对凶手执行死刑。一向反对死刑的杜卡基斯似乎没想到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开始似乎椤了一下,然后坚持说“不!”。岂知正是这句话,使他被辩论现场和电视机前的成千上万的美国人视为冷血动物。当天晚上,杜卡基斯的支持率就从49%暴跌到42%,最终他也就理所当然地在大选里输给了老布什。不仅如此,杜卡基斯的这个回答还让他最终荣登“美国总统大选奇葩排行榜”的榜首。
    其实从法制的角度来说,杜卡斯基的这个回答并无什么错误之处。想象一下,如若当时他做出相反的回答,那么必将遭到更严厉的指责。从这一点来说,这象是一道无解的魔方题。不过后来有人提出,杜卡斯基也许应该这样回答:“做为一个热爱我的妻子及家庭的美国男人来说,我会向任何非法伤害我妻子的人寻求报复。但是作为美国总统,我不能将国家公共政策建立在个人情感基础之上。”
    从此事可以看出,美国总统大选中的感性因素实在不可小觑。而如果杜卡斯基看到了这个答案,不知心中该做何想了。

          1992年:细节决定成败
                                                      ——老布什——克林顿

    在电视辩论中,候选人们一举一动都跑不过观众敏锐的眼睛,可谓“细节决定成败”。1992年的总统电视辩论中,谋求连任的老布什总统正是在这一点上吃了亏。辩论现场,老布什一会儿做无聊状地看看手表,一会儿又面色懒散地提提腰带。他的这种表情和举止无意间强化了公众心中“淡漠的执政官”形象,与现场精力充沛、侃侃而谈的克林顿形成鲜明对比,显然在气势上处于下风。最终,克林顿胜了这场选举。

          2000年:“邯郸学步”的教训
                                                         ——小布什——戈尔

    2000年,时任副总统的戈尔想效仿当年里根的从容风度,却做得过激了,结果适得其反。辩论现场,戈尔刻意保持着一种从容,甚至带着居高临下的表情注视着身旁的小布什滔滔不绝地演讲。可是他表演得有些过分了。他显然是想在公众面前表现出一种宽宏大量的成熟政治家风度,于是对小布什在演讲中的一些影射自已的话并不急于反驳,但他的脸上却分明露出了不满与气愤的神色,而且在整个辩论过程中频频叹气摇头。尤其糟糕的是,最后当戈尔意识到自已的计划并不成功时,竟然面带恼怒的表情走向正在演讲的小布什。他的这一举动使得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很容易理解为带有某些威胁意味。而反观小布什,此时却对戈尔显示出一种憨厚不敏的友善表情,瞬时打动了成千上万观众的心,最终成功入主白宫。 

         2008年:“请别说粗话!”
                                                      ——奥巴马——麦凯恩

  民主党人奥巴马与共和党的竞争对手麦凯恩曾展开三场较量,其支持率一度呈现出胶着状态。首场辩论较量,奥巴马和麦凯恩都很谨慎,因而近四成选民认为两人在这场辩论中打成平手。但麦凯恩却最终遗憾出场,这其中自然有不少因素,但有一条却是不能忽视的:在一场辩论演讲中,麦凯恩不知是因为无意还是由于心情急躁,在讲话中竟轻蔑地奚落奥巴马为“那个人”。虽然这句话听上去并无太多粗野的味道,但还是立刻在选民中间引起了不少反响,一些选民不久就打出写有“请别说粗话!”的牌子表示抗议,麦凯恩的支持率也立刻跟着下跌。

( 编辑:Jane)
    美闻网---美国生活资讯门户
    版权申明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2012-2015美闻网版权所有